哪怕你是大宋商人,從國外把東西收購回來,要賣到大宋,也得交關稅。
但這樣無疑就有很多操作空間。
比如最經典的就是虛報價格來逃稅漏稅。
因為關稅收的是外商在商品生產國的成本收購價。
不然按照最終售賣價收稅,那就會無限提高成本,直接會讓這種商品價格崩潰。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假如一斤茶葉在產地的收購價是20文一斤,那么運到目的地的成本是每斤30文。
要保本就最少得按每斤50文賣,要賺錢就必須賣51文以上,至于賺多少受市場價波動,但一定得51文以上才能賺到錢。
如果大宋是按51文的售賣價格收10%的稅,那對于商人來說,成本就變成了56.1文錢,每斤反而要虧6.1文錢,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商人就肯定要把成本提高到每斤56.2文錢。
后來趙駿為了提高貿易額,調低了出口稅,降至5%。
如此一來,關稅就是10%,出口稅就是5%。
而且也沒有進口稅這一說。
因為進口稅是由進口的本國商人承擔,外商不存在進口稅這一說。
那么外商來大宋做生意,很容易賺得盆滿缽滿。
比如某商品在本國收的價格是10文錢一斤,報到大宋變成了5文錢一斤,如果是一萬斤,那就是五萬文錢,關稅就只需要交2500文錢。
可這種商品到了大宋,價值就至少得翻三四倍以上,哪怕到了大宋售賣后,依舊要納商稅,但卻非常省錢。
由于沒有進口稅,外商可以直接把商品在當地售賣,又因為沒有在大宋注冊公司,他們一般是選擇賣給當地的經銷商,價格略低,并且還享受外商較低的稅率。
畢竟朝廷需要對外商進行低稅來吸引外商,加之各種亂七八糟的信息差,以及考慮到海貿的巨大風險,所以外商的稅率遠遠低于本國商人。
如同樣價值十萬貫的貨物,本國商人可能要繳納15%左右的稅,而外商則只需要繳納貨物總價值的6-9%。
關稅說是5%,但最多也就是售賣價后的1-2%,大頭是在本國出售后5-8%的外商稅率。
另外由于出口稅降至5%,外商從大宋購置貨物,出關回本國售賣,需要繳納的稅也就只有5%,因為買方是不需要交稅的,稅一般都在商品價格里包含了,由賣方交納。
如此一來,外商把外國商品賣到大宋來,只需要繳納6-9%左右的稅,最多不超過10%,而把大宋的商品賣到國外去,則只需要繳5%。
這顯然是不合理的事情。
然而大宋朝廷也沒有辦法。
趙駿不是不想提高對外商的稅率。
奈何一是這年頭信息不發達,外商有巨大的信息差優勢。
二是海貿風險確實非常大,本國商人再怎么稅率高,那也非常安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