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足以見到政制院對這樣的科研人才有多看重。
“在后世博士研究生是科研的主力軍,很多前沿技術的突破都依賴于他們,一個教授帶幾個博士和一些碩士研究生搞科研是常有的事情。”
趙駿說道:“未來二十年內,大宋的重心要放在科研上來,加大科研方面的投入,以國家的力量進行全面知識累積,相信五十年內,完成所有基礎科學的補齊并不是難事。”
“五十年內完成所有基礎科學?”
晏殊驚訝道:“漢龍的意思是,把所有的科學水平提升到后世階段?”
“嗯。”
趙駿點點頭道:“你們可能不知道,其實這些基礎理論知識早在二戰后就已經完成,到我們二十一世紀之后,基礎科學已經百年沒有取得重大突破,因為人類在那個時期已經發現了所有最基本的自然規律,科學進展主要是在利用已有知識解決常規問題,而不是通過改變或推翻已有知識的基礎來解決反常問題,所以基礎理論不可能再有成果。”
“居然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眾人愕然。
“別小看人類的智慧。”
趙駿笑道:“很多時候,一個厲害的科學家就能實現重大突破,牛頓、愛因斯坦都是其中翹楚,只要人類把重心放在科學研究上,誕生幾個厲害的科學家,未嘗不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基礎科學的累積。”
“原來如此,這或許就是之前看的電影里所說的科技大爆炸。”
“可惜啊,當年呂夷簡常唉嘆于生得太早,死得太早,未能看到很多事情,只見到了火車出現,現在我才能體會這種感覺,真想看看五十年后的大宋是什么樣。”
“你們這群老頭子就別想了,在場估計就漢龍多活幾年,活到八十多歲,或許還能見到那樣的盛世,咱們啊,就老老實實進棺材吧。”
“哈哈哈哈哈。”
眾人打趣笑了起來。
范仲淹忽然想到了一個問題,說道:“光靠國家推動就能實現嗎?”
“當然不止。”
趙駿笑了笑道:“除了主觀推動以外,還需要一定的客觀條件,畢竟國家只能把控大方向,真正的脈絡細節,一個國家很難控制得那么方方面面。”
“哦?”
范仲淹來了興趣說道:“你有什么主意?”
“當然有。”
趙駿的目光深沉地看向門外,輕聲說道:“還記得我曾經說過嗎?我的導師文教授曾經說過,近代科學的催生是因為戰爭,因為歐洲沒有完成統一,為滿足戰爭武器需要,從而大力發展。”
“所以?”
范仲淹思索了起來:“你想挑起戰爭?”
“不。”
趙駿看向他,咧嘴一笑道:“我只想帶來和平,以大宋為名的和平!”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