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宰相則有十二個,基本上每個人要管理三至四個部門,分管的部門往往是自己在當上宰相之前擔任的部門職務。
比如曾公亮曾經做過火器司知司,早年干過酒務,管過商稅院,做過工部郎中,然后是民政部侍郎,最后在戶部尚書的位置被任命為宰相。
所以他目前主要做火器司、工商部、工部、戶部等工作。
其余人也差不多,像夏竦現在主管財政部,也兼管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等等。
皆因他以前判集賢院時修過典籍,擔任青州安撫使時搞過工程,在三司時做過副使,最后于財政部尚書擔任宰相。
因而諸多宰相分工明確,各有自己份內擅長的事情,也不至于出現外行指點內行,批閱過的劄子也由趙駿總管,有意外也能大家一起討論。
這套政治體系衍生出了一個相當靠譜和高效的行政。
只是這是因為趙駿作為政治強人被所有宰相信服,圍繞著他才能完美地運行這套體系,如果繼任者威望不足,就很容易出現扯皮和分歧,造成行政效率低下。
好在趙駿今年剛滿四十歲,還有很長的時間來解決這些問題,因此目前并不是主要矛盾。
如今的當務之急,是盡快完成國家工業積累,讓大宋的國力迅速膨脹起來,膨脹到一個哪怕是發展停滯,也讓全世界追趕百年都不一定追上的速度。
至于外部矛盾,基本上可以無需理會。
曾公亮把今天的公務匯報結束,回到了自己座位上,收拾收拾就去了
這也是個制度。
今天的公務處理了,如果沒有到下班時間,那就出去走動走動,總歸是比坐在政制院里稍微舒服點。
“漢龍,統計部今年上半年的數據報告也交過來了,你看看。”
晏殊將手里的公文遞了過去。
他之前也做過戶部尚書,但戶部分出民政部和戶部,他主管民政部,其它還有統計部、禮部等等。
趙駿翻了翻統計部上交的數據。
就聽到晏殊說道:“自從去年鋼鐵產量超過五百萬噸以后,今年的目標就是繼續翻倍,武安鋼鐵廠和唐山鋼鐵廠又大量增加產能。”
“去年下半年,他們光工人就招了五千多人,今年上半年還在繼續擴大規模,爭取做到今年年產能八百萬噸。”
“還有其它各地鋼鐵行業也在迅猛發展,我估計今年超過一千萬噸應該輕輕松松,甚至能達到一千二百萬噸以上也說不定。”
他首先說的是鋼鐵產能,自從鋼鐵技術得到發展以來,通過新式煉鋼法,產能每年都在提升。
由于鋼鐵的性能卓越,迅速推向市場,大量的鋼鐵甚至都沒有流入民間,而是被各大鋼鐵廠附近新建的各種鋼鐵加工廠給吸納。
造成的結果就是供不應求,鋼鐵廠作為國營企業不斷盈利,那自然就能不斷擴大產能,提高產量。
這一點與我國后世鋼鐵廠常年虧損還是有很大區別。
畢竟后世我國前期因為一些特殊原因,國內沒有形成商品市場,鋼鐵廠屬于純粹的服務行業,缺少盈利自然難以壯大。
如今大宋本身國內市場就龐大,一億多人的人口需求旺盛,加上生產力繁榮,經濟發達,錢荒的問題解決之后,百姓只會愈發富裕。
對于各種鋼鐵制品的需求自然也就上來,更何況朝廷也需要大量的鋼鐵來進行基礎設施建設,這要還不能大量盈利,再繼續擴大產能規模,那才叫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