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日本派出艦隊侵略朝鮮,同時派遣使者森有禮前往中國試探總理衙門的反應。”
“時任直隸總督大臣的李鴻章代表中方聲稱,朝鮮雖為中國藩屬,但內政外交悉聽自為,中國概不干預。”
“清政府這一軟弱無知的態度,無異于同意日本的侵略。”
“1884年,朝鮮發生親日派策劃的甲申政變。”
“朝鮮國王在清軍幫助下平定了政變,日本政府為此派出伊藤文前往中國,要求賠償日方損失。”
“正忙于中法戰爭的李鴻章迅速妥協,于1885年簽訂中日天津會議專條。”
“規定朝鮮日后如果發生重大事變,中日兩國如需出兵,必須通知對方。”
“這個協議,實際上為日本在1894年出兵朝鮮了依據。”
朱棣清政府如此軟弱無能,在與小日本的交鋒中一再退讓,真是窩囊,氣死朕了。
雖然這些窩囊的行為都是清朝干的,和大明朝沒有一點關系。
但不管他承不承認,清朝繼承的是大明朝的江山。
既然清朝已經入主中原,坐擁天下,就有責任守護好中華兒女,有義務保護好藩屬國。
可現在看看清朝是怎么做的,一系列的妥協行為及其憋屈,他想不生氣都難。
要知道,清朝的老百姓和藩屬國都是繼承大明的。
現在藩屬國被清朝一個個丟棄,他身為大明的皇帝,怎么能不心疼呢,那些可同樣都是他大明朝的藩屬國。
他早已經知道清朝晚期懦弱不堪,可也沒想到軟弱到了如此地步。
日本入侵臺灣,最后在和清軍的戰斗中處于不利不得不接受談判。
對于清朝來說,如此好的形勢,完全可以在和日本的談判中占據上風。
可結果呢,反倒是清朝為日本的侵略賠償了五十萬兩白銀,就為了換取雙方的和平。
如此軟弱的清政府,他已經不知道該如何怒罵了。
對于清政府一系列的不作為,任由日本侵占藩屬國。
他細想了一會兒,大致也能猜到其中的原因。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清政府就開展了洋務運動。
從那個時候開始,清政府就對外部事物不愿意管了,因為清政府面臨著非常迫切的自我發展任務。
也正因如此,清政府慢慢采取了孤立主義的政策,不再愿意維護龐大的藩屬國制度。
“在各海洋列強從東南沿海打開中國的國門以后,俄國這個老牌帝國主義國家亦不甘落后,虎視眈眈地從西北、東北兩個方向,無時不刻地覬覦著中國的領土。”
“恭親王奕曾在1860年統籌夷務全局折中,將俄國列為外部侵略的第一大威脅。”
“恭親王稱俄國為肘腋之患,而英、法等國為肢體之患。”
“通過彼得大帝時代的征戰,俄羅斯獲得了波羅的海的一個出海口,也取得了一個了解歐洲的窗口。”
“在東方,俄羅斯則一直致力于從中國奪取更多的土地,并在遠東地區獲取一個不凍港。”
“1871年,新疆伊犁被俄國總督考夫曼占領,清政府不得不急調正在福州忙于籌建海防事務和福建船政事務的左宗棠赴西北征戰。”
“太平天國被鎮壓后,清朝的心腹之患暫時消失,來自俄國的危險上升到首要的地位。”
“然而與此同時,在中國的近鄰中,東亞第一個開始近代化的日本,正在日益成為新的心腹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