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財政上,清朝無法支持既在西北展開一場收復疆土的戰爭,又在東南沿海發展海軍的計劃,這形成了朝廷中央關于海防與塞防的爭議。”
“就在清政府還在內耗之時,一條由日本諜報系統組成的暗流也開始蔓延到大清帝國的各個角落。”
“宗方小太郎,清末民初最著名的日本間諜。”
“因其在甲午戰爭中潛入威海衛軍港偵查,立下功勞,甚至獲得天皇破格接見。”
“由此可見,早在甲午戰爭之前,日本人已經有意識地在情報上做著充分的開戰準備。”
“而此時的大清朝,卻對日本政府的步步為營一無所知,更不關心日本人如何在不遺余力地發展海軍。”
“日本政府不僅發行了用于海軍建設的專門國債,煙草稅、藥物稅也都投到了海軍這個無底洞之中,最高時,甚至達到稅收的八分之一。”
此刻清末一些致力于革新的有識之士無比羨慕日本的崛起,再回看大清國洋務運動的失敗深深的嘆了口氣。
中日兩國都是在1860年之后轉身向西方學習的,可最后呈現的結果卻是南轅北轍。
之所以會有這么大的差別,他們這些有識之士也分析過其中的根本原因。
日本是全心全意地學西方,脫亞入歐轉型向西,徹底地學。
而大清國是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打擊之后,開放一點國門,象征性地學。
之所以大清國會這樣,是因為大清朝被打敗之后學,就帶有一種我學是要復仇的,我師夷之長技是要制夷的。
這個是中日之間在接納西方當中一個最大的差別,而這個差別就使中日之間的矛盾在1860年之后慢慢突顯。
大清國是一個我是守住的狀態,一個通商原則。
而日本在這個方面就是我一定要走出去的一個狀態。
也正因如此,大清國的洋務運動失敗了,而日本的明治維新成功了。
“再來看看當時的清政府,雖然比起日本,中國地大物博,但其實國庫也并不充盈。”
“1889年,光緒皇帝舉行了大婚典禮,共計耗資白銀五百五十萬兩,相當于購買三艘北洋海軍定遠級鐵甲艦的經費。”
“因為光緒皇帝大婚親政,慈禧太后理應從清政府中樞的政治舞臺上隱退。”
“為了預備養老之所,決定重修位于北京城西北郊外的頤和園,這又是一筆巨款。”
“而這筆資金竟然是以訓練海軍在頤和園開辦昆明湖水師學堂為名,堂而皇之地從海軍衙門挪用出來的原本應用于海軍建設的經費。”
“為了給頤和園籌款,海軍衙門還以海防名義向官員和社會吸納捐款。”
“國防成了斂財的招牌,然而,錢還是不夠。”
“1891年六月一日,戶部尚書翁同龢突然上奏,以節省財政支出為由,奏請暫于兩年內禁止南北洋購買西方的軍艦、槍炮。”
“這對于已在勉力支撐的海軍來說,無異釜底抽薪。”
“甲午戰前幾年,日本平均年度軍費開支高達總收入的百分之三十一。”
“海軍新增軍艦十一艘,總排水量和主力戰艦均超過北洋海軍,老舊艦船也裝配了速射炮。”
“而北洋艦隊1891年限購軍火后,未添一炮,甚至連炮彈都吃緊。”
“清政府建立了一支海軍,卻并不明白如何建設它、維護它,更不懂得如何使用它。”
李鴻章暫停購買軍艦槍炮的時間節點太巧了,這是老天要亡我大清啊
他的心情很復雜,要是這個時間節點推遲一兩年,甲午戰爭絕不會是那個下場。
從1874年,小日本侵略了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