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旦夾在兒子和妹妹之間,來回和稀泥,希望兩人不要這么敵對,但是這些都無濟于事。
太平公主為了能拉李隆基下馬,甚至提出血統論。
因為李隆基是庶出,皇位應該有嫡長子李成器繼承。
但是李旦沒有答應,每每看到請求改立太子的奏章,都當做沒有看見。
太平公主一看這個辦法不奏效,又另外想了一個,編造出星象法。
趁著星象變化,告訴李旦帝星有變。
哪成想李旦理解錯誤,以為是老天爺給了提示想讓李隆基繼位,反而讓李隆基得到了好處。
太平公主這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李隆基順利繼承帝位。
李隆基繼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果斷的對太平公主出手。
因為太平公主做的太過,這讓李隆基大為惱怒,一舉鏟除了太平公主的勢力。
李旦一看自己把皇位傳給了兒子,反而加劇了自己妹妹的倒臺。
這讓他感到心灰意冷,把權力全部移交給了李隆基,自己躲在宮里安享晚年了。
從此唐朝的皇權才算真正的集中在皇帝身上,再也沒有人故意擾亂朝政了。
李隆基這兩次政變的勝利,足以看出他確實是一個聰明的皇帝。
前期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兩人合作的時候相互信任,后期對付太平公主的時候也非常果斷,可以看出其確實有能力。
“公元711年,太平公主與益州長史等人結成朋黨,計劃攻擊太子李隆基。”
“她派人邀請韋安石到她的家中,但是被韋安石拒絕。”
“某天,李旦私下召見韋安石,請他留意李隆基與朝廷內文武百官的關系。”
“韋安石說李隆基受文武百官的支持,而之前有關太子的流言都是太平公主散布的,并在唐睿宗面前夸贊李隆基。”
“太平公主在簾子后面偷聽到了他們的談話,之后太平公主便傳播各種謠言攻擊韋安石,甚至想逮捕他,但沒有成功。”
“太平公主還曾乘輦車攔住宰相,含蓄地表示應該改立皇太子。”
“宰相宋璟稱太子有功于天下,是宗廟社稷之主,拒絕了太平公主的請求。”
“公元711年,唐睿宗打算傳位給太子,依附太平公主的御史進言勸阻才作罷。”
“不久后,太子請求將太子之位讓給宋王李成器,被唐睿宗拒絕。”
“太子隨后又請求將太平公主召回京師,太平公主這才回京。”
“回京后,太平公主參與朝臣的任用事宜。”
“公元712年,蒲州刺史主動投靠太平公主,太平公主舉薦他當刑部尚書。”
“同年秋,太平公主指使一位懂得天文歷法的人對李旦進言,稱彗星的出現表明除舊布新。”
“這是皇太子即將登基為新皇帝的征兆,但李旦聽后卻說應當將皇位傳給有德行的人來避免災禍。”
“太平公主和她的同黨極力反對,并認為這樣做是不可行的。”
“但李旦不聽,將皇位傳給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位為太上皇。”
“公元713年,在李隆基即位后不久。”
“太平公主開始借助太上皇唐睿宗的勢力,專擅朝政。”
“她與李隆基發生了激烈的沖突,七位宰相中有五位是她的門徒,朝中的文臣武將也有一半以上依附于她。”
“太平公主與左羽林大將軍、知右羽林將軍、中書舍人等人一起密謀廢掉唐玄宗。”
“此外,太平公主還與宮女元氏合謀,計劃將毒藥摻入李隆基所服用的天麻粉中。”
“在太平公主謀劃毒殺李隆基的時候,王琚認為形勢緊迫勸諫李隆基采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