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清初期的國家統一和強盛,孝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究其一生,孝莊雖身在高位,但卻從未被權勢蒙蔽住雙眼。”
“她的胸懷和格局永遠被后人所稱道,她的事跡也在清朝史書上留下不可磨滅的篇章。”
魯迅:孝莊在孫子康熙眼中是個慈祥睿智的奶奶,但在兒子順治眼中卻是那樣的討厭。
在兒子順治的眼中,孝莊就是個極不稱職的母親。
她專制而惡毒,落后而腐朽。
這對在動蕩政局下相依為命的母子本應母慈子孝,但實際卻感情淡薄,隔閡甚多。
母親視兒子為叛逆不孝之徒,兒子則將母親看成專制霸道不可理喻之人。
這種劍拔弩張的情況發展到順治死后十幾年,作為母親的孝莊都沒有去兒子墳上看過哪怕一眼。
這哪里是母子,分明就是不共戴天的仇人。
孝莊作為朝廷的主心骨,只要有她在,滿清的統治就穩如磐石。
但這樣深沉而睿智的孝莊并不是一蹴而就,她也曾經年輕,也曾經懵懂無知,在政治上稚嫩。
孝莊和福臨,孤兒寡母相依為命,為了把兒子推上皇位,孝莊四處奔走。
清太宗皇太極死后并未規定繼承人選,兒子豪格和弟弟多爾袞都對皇位虎視眈眈。
為了兒子福臨,孝莊親自出馬。
一面籠絡中間勢力代善,一面又以大局為重勸說多爾袞和豪格妥協。
于是在這個弱女子的操作下,年僅六歲的福臨當了皇帝。
福臨雖登上帝位,但母親孝莊在四妃中地位墊底,多爾袞、豪格等人手握重兵執掌大權。
所以雖為帝王,母子二人只能事事仰人鼻息,為此孝莊做出了很多犧牲。
孝莊和福臨母子情分惡化到后來的地步,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其一,孝莊和多爾袞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
至于孝莊和多爾袞的關系,史書諱莫如深,民間謠言紛紛。
關于太后下嫁這事兒,民間謠言紛紛也是不容抵賴的現實。
畢竟為了安撫多爾袞,順治先是冊封他為皇叔父攝政王,隨后又升級為皇父攝政王,這在百姓們看來可不就是認了多爾袞做后爹么!
再加上滿清傳統的確有弟弟娶寡嫂,兒子娶后媽的習俗,所以也就難怪百姓有那樣的謠言。
年輕氣盛的順治本來就對多爾袞恨之入骨,對自己母親的那些謠言也半是羞恥半是憤怒。
所以在多爾袞死后親政的順治迫不及待的對他進行了政治清算不說,年輕的皇帝還要求開棺戮尸。
這一方面是報這么多年的欺壓之仇,另一方面也是對母親和多爾袞的這些爛事的報復。
多爾袞既死,孝莊和順治對于太后下嫁這件事都諱莫如深。
這份隔閡就像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幼苗,深深埋在了土壤中,但終究有一天會破土而出。
其二,孝莊與福臨的政治觀點沖突。
孝莊很討厭漢語,而且這位老太太一點都不掩飾。
作為一個蒙古人又嫁給了滿洲人,孝莊狹隘而固執地相信"漢俗盛,則胡運衰"。
所以孝莊一般不怎么接見漢人大臣,不說也不會說漢話。
孝莊不但自己不喜歡漢語,而且還禁止子孫們學習漢語,這就與順治發生了激烈的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