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老太有兄竇建,有弟竇廣國。
早年,竇姬與兄弟皆失散,立為皇后之后,才與兄弟相聚。
歷經呂雉專權之禍后,當時的權臣周勃,灌嬰對竇皇后一家深具戒心。
惟恐外戚再次擅權,竇姬成為呂后第二。
周勃,灌嬰這倆人也算有辦法,他們為了防患于未然,專挑當時德高望重的君子長者與竇氏兄弟相交。
言談皆大義,舉止均合禮,愣是把竇家兄弟日濡目染培養成了謙謙君子。
但另一把雙刃劍來了,竇家自此多才俊。
后世子孫諸如竇嬰等人皆有真才實學,文可奏對,武可殺敵。
再加上竇太后的提攜,竇家子弟裂土封侯者數不勝數,成為朝廷中一股龐大的政治力量。
竇姬在漢文帝后期,因年老色衰,且視力下降,逐漸被文帝劉恒冷落。
雖貴為皇后,卻飽嘗心酸。
在竇姬之后,文帝寵愛慎夫人,甚至在公眾場合讓慎夫人與皇后同席而坐。
這在尊卑有序的封建社會,是對竇皇后的極大侮辱。
但她不動聲色,以博大的胸懷淡然處之。
有一次,竇皇后與文帝同游上林苑。
有司官員以在宮中的慣例安排慎夫人與皇后同坐,被正直且重禮儀的大臣袁盎發現。
他徑自上前將慎夫人的座位后移,以顯示尊卑有序。
這下可打翻了慎夫人的醋瓶子,她大哭大鬧不依不饒,堅決不入席。
文帝也勃然大怒,竟然偕同慎夫人離席而去。
博通禮儀的袁盎后來向文帝講了好大一篇,尊卑有序方能上和下睦的大道理。
并建議文帝寵幸慎夫人可多賜予財物,但不可廢棄禮儀,文帝方才領悟。
可以看出,在文帝時,竇老太日子并不好過。
原因很簡單,皇后雖說母儀天下,尊貴無比。
但失去皇帝的恩寵,落草的鳳凰不如雞。
但景帝繼位后,情形大為改觀,竇太后權力大增。
景帝劉啟是個大孝子,皇太后竇漪房的權力自然水漲船高。
尊黃老之術,崇尚清靜無為,與民生息的國策符合文景之時的國情。
對蓄積民力、鍛造財富起了積極作用,間接造就了文景之治。
但同時,竇太后借對黃老之術的堅持。
打擊了一大批持有不同政見的人,大大強化了自己的權力。
首先遭到打擊的就是博士轅固生,此人僅僅因為藐視《老子》一書,就被竇太后丟到野豬圈中赤手空拳與野豬搏斗。
要不是景帝出面保護而丟了一把劍給他,轅固生肯定要丟了性命。
因為景帝的仁孝,終其一朝,偏屬儒家的博士竟然全部具官待問。
真是霸道,一人好惡,耽誤了一代人。
武帝前期與竇太皇太后的爭論,與其說是意識之爭,倒不如說是權力之爭。
此時的竇太后,相比景帝時,手握虎符,權勢更為熏天。
一直被打壓的儒家學派,抓住漢武帝劉徹革舊鼎新的心理,所提出的推儒術等思想均觸犯太皇太后的權威。
而王臧、趙綰提出的絕奏事太后,更是直接向太皇太后的權威發起了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