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保證品德優秀,勤儉節約,不辱百姓。
雖然掌握虎符,但竇氏從沒有行僭越之事。
自景帝至武帝后期,竇氏的主要政策就是鞭策朝廷。
在繼承漢朝開國初期的黃老之學上,更加與民生息。
竇氏認為,秦朝之所以短暫,就是因為暴政太多。
正因為竇氏的堅持,漢朝到了漢武帝之時。
才有了龐大的經濟基礎,才能夠無不斷對匈奴用兵。
有此可見,竇氏的黃老之學,在漢朝初期,乃是最符合基本國情的學說。
這才有了后世武帝數次征伐匈奴的壯舉。
這才有了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自信號角。
文帝繼位,竇氏建議,民眾經不起戰爭的痛苦,家庭更是經不起白發送黑色的殘忍。
我朝應該效仿先帝,繼續施行寬松的政策。
干旱之地沒有雨水,洪澇之地又多是湖澤。
國家應興修水利,以便民種植作物。
刑罰過于嚴厲,肉刑乃是對軀體最大的傷害。
受了肉刑的人,無法耕種,只能淪為乞討,這于民不利。
漢朝初期,劉邦大肆分封諸國。
呂氏當政,更是分封天下,再加上秦朝以來一直盛行的郡縣制度。
在漢惠帝之后,漢朝存在著郡國并舉的政策。
郡國坐大,于朝不利,陛下應該早點防備。
在她的建議下,漢文帝實施了一系列的寬松政策。
給經歷過戰火的社會,注入了一縷春風。
景帝時期,諸國坐大。
景帝采取推恩令,導致七國之亂。
竇氏分封軍權,著令天下兵馬圍剿。
其中更是不計前嫌的提高了很多對她有意見的大臣。
竇氏的舉措,讓七國之亂,得以平息,避免了王朝遭受更大的損失。
武帝時,國力開始強盛,匈奴不斷叩邊。
竇氏的黃老之學與劉徹奉行的以法治國,遵儒術的執政理念相違背。
竇氏看出漢朝還沒有真正的恢復元氣,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留下的隱患還沒有根除。
遂利用手中權勢,壓迫武帝,使之接受黃老之學的建議。
漢朝自高祖劉邦一直到武帝前期,都是一直堅持和奉行的黃老之學,而竇氏在其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漢朝以孝治天下,景帝,武帝對待這位給王朝帶來休養生息的太后,也給予了根本的尊重。
有漢一朝,單單從政績上來講,竇氏的政績與呂雉相比,較為溫和。
而且她沒有像呂雉那樣,采取更加粗暴的方式對待諸臣和王國。
她雖然將兩位兄弟招入王朝擔任要職,并沒有采取大肆封賞的舉措。
可以說,高祖之后,始終堅持黃老之學的人,就是她了。
而她的一系列措施,確實為后來的漢武帝劉徹大興軍事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