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班昭入宮之后,大概又過了兩年,鄧綏入宮了。
而且,不光班昭是這樣,當時漢和帝后宮里其他的女人,包括皇后,基本上也都是差不多的歲數。
對于班昭來說,這些小女孩,其實和自己的女兒沒什么區別。
所以,班昭入宮之后,除了寫《漢書》之外,也一直在努力上課。
班昭是真心想對這些后宮女子好,想要教給她們更多的知識。
但問題是,當時在這個后宮小課堂里,幾乎所有的后宮嬪妃,都對上課沒啥興趣。
班昭講的都是歷史、四書五經,以及各種治國策略之類的東西!
這些東西,絕大多數的女子,尤其是十七八歲的女子,基本上不感興趣才是正常的。
直到鄧綏入宮,班昭才第一次遇到了一個好學生。
和其他后宮嬪妃不一樣,鄧綏從小時候開始,就喜歡歷史和四書五經之類的東西。
所以,當班昭開始給她上課之后,兩人很快就有了忘年交的感覺。
從這時候開始,班昭就和鄧綏亦師亦友,成了最親密的朋友。
而且,在班昭眼里,大概也把鄧綏直接當成了自己的女兒對待。
此后的幾年里,班昭開始全力為鄧綏說好話。
這直接導致,鄧綏很快在宮里脫穎而出,得到了漢和帝的青睞。
就這樣,接下來的幾年里,鄧綏開始起飛了。
雖然只有十幾歲,但是鄧綏的頭腦,卻已經超過了其他所有嬪妃,包括當時的皇后陰氏。
其他女子,最多還停留在宮斗這個水平。
可是鄧綏,卻已經開始悄悄超過了這個層次,直接進入了政治斗爭的階段了。
比如說,皇宮里開宴會,其他后宮妃子,都把自己打扮的特別漂亮,希望贏得漢和帝的青睞。
唯有鄧綏,每次都換上素衣,表示自己生活簡樸。
而且,每次她的服裝顏色,和皇后陰氏撞衫了之后,她還會第一時間換衣服。
再比如說,鄧綏每次在皇后身邊的時候,都會低眉順耳,表示絕對的臣服,從來不敢有任何逾越。
但同時,在學習方面,鄧綏卻一直很努力。
“不滿于一個女人騎在自己頭上的士大夫嘴上喊著歸政于帝,實際是眼紅鄧太后等人能夠擺布年幼的安帝。”
“更讓鄧太后心力憔悴的是宮廷之外的天災人禍,羌人作亂,西域背叛,十年水旱之災。”
“為了抗震救災,鄧太后親自減少用度開支,來贍養黎民大眾。”
“同時,鄧太后對自己的家族和皇族的子弟都極其嚴格,為的就是不讓這些貴戚食祿子弟走上歧路。”
“十六年的臨朝稱制,鄧太后辛苦地維持著東漢表面的繁榮。”
“鄧太后之功在于她幫助東漢抗住了十年的旱災水患,而她飽受爭議的地方則是平庸的執政手段。”
“其一,與朝中大臣離心離德。”
“鄧太后不信任三公九卿而延續和帝親信宦官的政策,讓宦官們成為東漢難以去除的毒瘤。”
“其二,對外政策上的失敗。”
“鄧太后的退讓使得西域重新被北匈奴奪取,并再次威脅邊境。”
“而鄧騭因為鎮壓羌人起義失敗,導致后者為禍十一年。”
“其三,開賣官鬻爵之先例。”
“其四,權欲熏心,把持朝政一生而不愿意歸政于安帝,這是鄧太后最被詬病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