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對前半生的總結,他寫下了著名的《歸去來兮辭》。”
王昌齡: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晚年靠乞討度日被餓死,五子都不成器。
此時,陶淵明回憶起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
出身名門,青年入仕,數次辭官,歸隱田園。
曾經有多輝煌,如今就有多落魄。
陶淵明曾五次入仕、五次辭官,第一次做官是二十九歲時。
那時他對做官充滿了熱情,希望能在官場上實現自己濟世救民的抱負。
可是沒想到他的官職遠遠低于他的期望,一個州祭酒能干什么?
要知道他的曾祖父曾擔任晉國大司馬,祖父做過太守,外祖父是東晉名士孟嘉,都是顯赫之人,相比之下他的官職實在低微。
更令他難受的是,官場風氣惡劣,等級制度森嚴。
陶淵明官職低,處處要看人臉色、聽人驅使,做得十分抑郁。
同時官場中人擅長阿諛奉承,而他性格耿直,顯得格格不入。
不為五斗米折腰就是他的性格,可這樣的性格,在官場中并不吃香。
做官沒多久,他就得罪了上司、惹惱了同僚,一氣之下辭去官職。
在家里待了兩三年,陶淵明再次萌生做官的心思。
他想著也許找一個開明的上司,情況會好很多,于是投奔到桓玄那里。
不料在桓玄那里工作沒多久,就發現桓玄有謀逆之心。
社會動蕩,政局不穩。
陶淵明害怕受到牽連,借著為母親奔喪的機會再次辭官。
辭官后陶淵明歸隱田園,每日帶著妻兒種豆除草,生活安穩愜意。
他雖身在田園,卻時刻關注著外面的局勢。
得知桓玄叛軍被劉裕打敗,歡歡喜喜地跑去劉裕那里,獻計獻策營救被桓玄挾持的皇帝。
皇帝被救后,陶淵明自認為立下大功。
論功行賞時卻只得了個參謀的職務,不由得十分氣悶。
但還是抱著極大的希望走馬上任,他希望能夠得到劉裕的賞識。
可惜官場爭斗遠比他想象的殘酷,每天都過得非常抑郁。
結果只做了幾個月的官,再次提交辭職報告。
僅僅過了一年,陶淵明又因為生活窘迫第四次入仕。
這次他選擇投靠劉敬宣,沒多久,劉敬宣和劉裕的矛盾加劇。
陶淵明夾在中間左右為難,再次被迫辭職。
辭官后沒了收入,一家老小面臨斷糧的絕境。
陶淵明萬般無奈,在祖父的舉薦下擔任彭澤縣令。
可惜這次又遭到沉重打擊,僅做了兩個多月的官。
從此以后,陶淵明對做官失望透頂。
再也沒有踏足官場,就守著他那一畝三分地度日。
最終在六十三歲這年,帶著無盡的不甘與沒落緩緩地閉上了眼。
陶淵明的一生充滿了悲劇色彩,他在官場沉淪多年,失望多年,最后無奈發出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吶喊。
可惜現實逼人,生活的壓力,孩子們的不作為。
都令他焦頭爛額,最后只能在入仕和歸隱之間反復橫跳。
這也說明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巨大的矛盾,處理不好,生活會很糟糕。
“這一走之后,此生再沒有進入官場。”
“那一年,他四十一歲,多年來在官場上奔波,早已讓他心聲厭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