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不忍殺掉曹成同伙,但又怕他們重新聚集,于是只派人誅殺他們的首領,對部眾則加以招撫。”
“于是,岳飛招撫曹成舊部二萬人,并繼續追擊曹成,使其不得已到宣撫司投降。”
“紹興三年,岳飛本受命前往臨安,但因怕寇亂再次死灰復燃,因而行程未成。”
“當時,虔州、吉州兩地盜賊橫行,并進入循州、梅州等十余個州郡進行掠奪。”
“岳飛奉命前去平定,在虔州大敗賊寇,又命徐慶等人前往各地招降殘余的賊寇。”
“宋高宗密令岳飛在占領虔州城后屠盡城中民眾,岳飛再三懇求只誅殺首惡,宋高宗同意。”
“虔州百姓因此感激岳飛,并在虔州內供奉岳飛像。”
“同年,岳飛入朝覲見宋高宗,得高宗親筆書寫精忠岳飛旗幟。”
“紹興六年,岳飛于襄陽設宣撫司,以圖收復中原的大業。”
“期間,岳飛因母親去世居家守喪,宋高宗多次詔令岳飛前往武昌調動軍隊,岳飛不得已回到軍中。”
“后又負責河東路事務,管轄河北路,多次攻克敵軍。”
“九月,劉豫派遣兒子劉麟、侄子劉猊分路侵犯淮西地區。”
“時岳飛因連年作戰導致眼疾嚴重,但仍奉命前往淮西并擊敗劉麟軍隊。”
“途中宋高宗致信稱劉麟等人已離開,不必追擊,岳飛因此中途撤軍。”
“紹興七年,岳飛朝見宋高宗,被封為太尉。”
“岳飛多次與宋高宗談論恢復中原的方略,分析金人利用劉豫建立齊,企圖攪亂中原讓宋人自相殘殺,而金人自己得以修養兵馬。”
“岳飛請求宋高宗準許率兵進軍汴梁、洛陽、陜府等地,招降叛將,從而讓金兵放棄汴梁。”
“宋高宗非常信任岳飛,坦言將光復國家之事交予岳飛。”
辛棄疾:岳飛被奸人害死時,十萬岳家軍無動于衷。
岳飛被殺,舉國震驚。
然而更令人不解的是,他麾下那支戰無不勝的十萬岳家軍,沒有一人站出來為他報仇。
岳家軍是忠于朝廷的軍隊,即使岳飛蒙冤,他們也不能擅自行動。
岳家軍當時已經被分散到各地駐守,無法形成合力。
岳飛生前治軍嚴明,不允許將士們有任何違抗命令的行為,即使是對他不公的命令。
這些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無法完全解釋岳家軍的沉默。
畢竟,岳家軍對岳飛的忠誠是毋庸置疑的,他們不可能對岳飛的冤屈無動于衷。
軍權的制衡,宋朝自建立之初,就吸取了唐朝藩鎮割據的教訓。
實行杯酒釋兵權的政策,極力削弱武將的權力。
岳飛雖然戰功赫赫,但他的兵權始終受到朝廷的嚴格控制。
一旦岳飛被捕,岳家軍群龍無首,很難形成有效的反抗力量。
政治的黑暗,南宋朝廷,主和派占據了絕對優勢。
他們貪圖享樂,害怕戰爭,一心只想與金國議和。
岳飛主張抗金到底,與他們的政治理念格格不入,因此遭到了他們的排擠和打壓。
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即使岳家軍想要為岳飛報仇,也無異于以卵擊石。
百姓的麻木,長期以來,南宋百姓飽受戰亂之苦,他們渴望和平,即使是屈辱的和平。
岳飛的抗金主張,雖然代表了民族大義,但卻無法得到大多數百姓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