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岳家軍即使起兵,也難以得到廣泛的響應。
岳飛之死,是英雄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哀。
他的一生,是忠義的化身,是愛國精神的典范。
他的悲劇命運,也反映出社會政治的黑暗和人性的復雜。
記念岳飛,不僅要緬懷他的豐功偉績,更要學習他的愛國情懷、民族氣節和高尚品格。
也要反思歷史,以史為鑒,避免悲劇重演。
“就在岳飛計劃北伐之時,遭遇秦檜、張浚等主和派的阻擋,拒絕將淮西軍交予岳飛節制,而是將兵權交由不堪重用之人。”
“岳飛與張浚理論無果后,岳飛上奏請求解除兵權,為母服喪。”
“宋高宗多次下詔催促岳飛回軍,但被岳飛推辭。”
“直至宋高宗命令岳飛幕僚在其面前懇求多日,岳飛才答應回軍。”
“岳飛回軍后,上奏詢問宋高宗為何遲遲不愿北伐,一直拖延下去會喪失北伐的大好時機,并請宋高宗親自督戰。”
“岳飛得知完顏宗弼厭惡劉豫,劉豫與完顏宗翰交好,于是設計離間三人。”
“岳飛寫了一封意圖與劉豫合謀殺掉完顏宗弼的書信,利用完顏宗弼的間諜,讓其知曉此事。”
“完顏宗弼得知此事后上奏金廷,金廷為此廢掉了劉豫。”
“岳飛則上奏朝廷趁機進攻,順利收復中原,再次遭到宋高宗的拒絕。”
“紹興八年,岳飛奉命回到杭州得以參見太子,事后岳飛夸贊太子是中興之君。”
“恰逢金廷遣使者前來商議歸還河南失地之事,岳飛上奏宋高宗。”
“表示金人不可信,宰相秦檜和議之事有所不當,怕是會被后世譏笑。”
“次年,河南失地得以歸還,岳飛上表慶賀,但仍指出朝廷不該與金人和議。”
“也不應該因此而有所松懈,要謹慎戒備以備他日事情有變,同時堅持北伐收復燕地等。”
“宋高宗授予他開府儀同三司,但被岳飛辭謝。”
“岳飛還請求宋高宗率騎兵前往祭掃先帝陵墓,以此查探金兵實力以此策劃北伐的方略。”
“紹興十年,金人再次起兵,進犯亳州等地,岳飛受宋高宗之命指揮軍隊與金軍作戰。”
“岳飛命手下將領分兵作戰,自己則率主力軍北進中原。”
“大軍出發之前,岳飛秘密上奏宋高宗請他立太子以安民心。”
“宋高宗對岳飛的忠心予以表彰,封他為少保,不久改任河南、北諸路招討使。”
“而岳飛大軍捷報頻傳,軍隊士氣頗盛。”
“完顏宗弼認為岳飛難以抵擋,計劃引誘岳飛到軍前與其決戰。”
“岳飛則每日在金兵陣前挑釁,令完顏宗弼難以容忍,聯合兵力進攻,岳飛長子岳云領兵與金軍作戰。”
“岳飛則親自率兵擊敗金兵拐子馬,皆獲全勝。”
“郾城一戰勝利后,岳飛斷定金兵會回師潁昌,便讓兒子岳云前往潁昌增援,最終在潁昌再勝金軍。”
“正值岳飛北渡黃河之時,秦檜一黨則企圖放棄淮河以北之地,奏請宋高宗命令岳飛班師回朝。”
“岳飛反駁稱此時金兵士氣沮喪,正是收復失地北伐的好時機。”
“然宋高宗一天之內連下十二道金牌,岳飛憤恨而泣,無奈之下南撤回朝。”
蒲松齡:秦檜對岳飛妻子兒女的處置狠辣,好在最后平冤得雪。
岳飛被害后,秦檜將其妻子李娃與子女們流放到嶺南這一蠻荒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