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炯存世詩作僅34首,五言詩28首,沒有一首七言詩。
但題材很廣,邊塞風情、山山水水、生活瑣碎、個人理想與抱負等等應有盡有。
他的詩中也囊括人際交往信息,交往的人中包括達官顯貴,也有懷才不遇的青年才俊,還有參加宴會時的成員,或有登高同游的友人。
他們以文會友,相互切磋,詩歌就是他個人真實經歷,間接體現出當時文人的人情往來。
關于送別主題的詩占比較大,內容多與同僚間往來較多,與他交往的同僚均是地位、身份、興趣愛好相近的人。
尤其與另一位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交往最近,與同在宮中為官的宋之問也有較密的交往。
不論身份如何,楊炯以誠相待,關系融洽。
可以見得楊炯對待友人是十分重情誼的,又可以反襯出詩人性格。
雖然楊炯的足跡未到關外,其邊塞詩也并非其親身體驗。
但在對外擴張,抵抗外族的大環境下。
不論達官貴人還是文人墨客,都飽含激情和勇氣。
對于年少氣高的楊炯來說,他會選擇充滿激情的文字描寫戰爭,歌頌戰士,以抒發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
他的邊塞詩激昂澎湃,辭情激蕩,對于后輩兩位邊塞詩名家高適、岑參產生影響深遠。
紀行感懷詩,是詩人游歷、旅途中的所見所聞,描寫環境、風物以抒發情感。
楊炯的這類詩,題材和空間較廣,見到景物聯想起歷史人物、事件。
從而詠嘆歷史、感慨興衰、寄托哀思等,屢有千古佳句。
與澎湃的邊塞詩相比,這類詩更顯沉郁。
因為長期身居小官職,見景生情,抒發憤懣不平氣。
酬答唱和詩,能夠體現出楊炯宴飲交游的生活,這類詩現存十首。
因身份、地位和場景不同,辭藻使用也有所差異化。
總體來說,這類詩辭藻較為典麗,某種程度下改善了拙實古樸的刻板僵化風格,風格更加靈活和歡悅。
再有,雖然題材以宴會上之作為主,但內涵與情感依然可以窺探出楊炯奮然進取的用世精神。
雖然存世只有三十余首詩,但楊炯的詩是具備很大成就。
他的詩剛健豪邁,一掃當時纖弱文風。
他的詩又涵蓋直飛沖天的理想,渴望建功立業的心態清晰可見。
他雖然沒有經歷過戰爭,但其邊塞詩是文人墨客在一個積極進取、對外擴張的背景下,共同心理情懷的體現。
他的詩內容觸碰到市井,讓題材更加闊達,內容可以讓百姓所接受,給人親切之感。
總之,作為初唐四杰之一,楊炯的詩具有革新意識,對李唐詩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他的詩以豪邁著稱,用心去體會,能夠感受到詩人的真性情。
“心中的不滿與怨憤又無法傾訴,只能夠寫在文章中,所以他創作了一篇《渾天賦》。”
“字里行間中,都透露著他的不平與憤懣,只能夠用觀星象的方式來思考人生。”
“盡管他在朝廷中不被重視,但是他心中卻也裝著遠大志向。”
“在他30多歲的時候,唐朝的邊境總是有吐蕃、突厥等異族侵犯,邊關一直傳來急報。”
“他也有著愛國激情,只可惜他是一介書生。”
“不能像那些出征將士一樣,前往邊塞奮勇殺敵。”
“所以便寫下了一首以樂府舊題為名得《從軍行》,全詩僅有40個字。”
“但是最后一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卻打響了了唐朝邊塞詩的第一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