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炯雖然是一個遠在京城的文人,卻有著不屬于將士的豪情壯志。”
“在校書郎的位置上坐了5年之久,他終于有了升官的機會。”
“公元681年的時候,他以一篇冕服制度的重新議定的文章,終于讓他的才華得以顯現。”
“經過中書侍郎的推薦,他終于晉升成為了崇文館的學士。”
“時隔一年,已經33歲的楊炯,又被當時的太子李顯,提拔至弘文館學士。”
“這是一個有實權的正七品官職,雖然聽起來沒有其他官職有威懾力。”
“但是這也意味著,他有可能在未來的時候成為皇帝身邊的肱骨之臣。”
“在東宮的這幾年,他的文筆也更顯赫。”
“一時間前來求文的人絡繹不絕,而他的大多作品都處于這個時候。”
“經過了20多年的郁郁不平,他那顆在仕途上沉寂多年的心。”
“終于變得更加鮮活一些,所寫的文章也都帶著喜悅之情。”
“當時為了感謝中書侍郎薛元超對自己的提拔與賞識,他做了一篇著名的《庭菊賦》。”
“以贊譽薛元超如同菊花一樣,高潔淡雅的品質。”
“這本是一段極為美好的時光,有貴人相助,又得太子賞識。”
“只可惜他的仕途順利,只過了兩年之久。”
“在公元684年9月份的時候,他因為連坐罪而被貶謫。”
“唐永淳三年,楊炯的堂兄楊神讓,當時就在揚州跟隨徐敬業起兵討伐武則天。”
蘇軾:楊炯出生在當時頗具名望的楊家,祖上是弘農楊氏一族,人才濟濟。
西漢丞相楊敞,東漢的關西夫子楊震,讓曹操記恨的楊修都屬楊氏一族。
楊炯的曾祖楊初,雖說到了祖父和父親那一代,幾乎沒有有什么官職。
但家族基因尚在,家道雖不比從前,家庭教育依然是普通人望塵莫及的。
楊炯幼年時就非常聰明好學,十歲就被列舉為神童。
博覽群書,文采出眾,善寫散文,優工詩歌,存詩三十余首。
在內容和藝術風格上以突破齊梁宮體詩風在詩歌發展史上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從軍行》是他最為知名的一篇。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此詩為樂府舊題,整首詩語言其凝練形象,富有力感,結構緊湊。
畫面感極強,從一個典型的場景轉到另一個典型的場景。
畫面跳躍卻銜接得當,給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力。
楊炯于唐顯慶四年應弟子舉及弟,待制弘文館,這一待制就是十六年。
剛進弘文館的時候因為年經,對仕途與否還不太在意。
可隨著年歲的增長和閱力的增加,學而優則士的信念也逐步的強烈。
期間創作了《青苔賦》和《幽蘭賦》來表達自己對仕途的渴望,卻懷才不遇的情志。
在弘文館待制十六年后,在京應制舉,補秘書省,校書朗。
校書郎就是一個九品的芝麻小官,工作職責就是校對書籍訂正其中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