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窩在這里,實戰不了他的心之所愿。
楊炯27歲一舉考中進士,被授予了秘書省校書郎,真正地步入了仕途。
儀鳳初年,太常博士蘇知己上奏指出,公卿以下的冕服都應該重新設計。
蘇知己滿心歡喜地等著批復,然而唐高宗把蘇知己的奏折批給了有司審議定奪。
這件事,被楊炯得知,他認為沒有必要鋪張浪費。
寫了一篇《公卿以下冕服議》,文中回顧了古代典制,指出蘇知己的建議為不經之論。
文章洋洋灑灑1000多字,字字珠璣、有理有據。
此舉,朝廷采納了他的建議,但是楊炯得罪了蘇知己及一批人。
然而,他因博學多才、大公無私,終于迎來的人生的高光時刻。
楊炯經太子左庶子薛元推薦,成了崇文館學士,很快又被提升為負責東宮內務的詹是司直。
此刻,是他最為意氣風發之時,最能展露他心聲的,也是他的代表作《從軍行》。
楊炯的伯父楊德干之子楊神讓,他跟隨徐敬業在揚州起兵討伐武則天。
但很快被平息了,后果可想而知,楊德干父子被殺,楊炯也因此受了牽連。
6年后楊炯參軍時滿,回到神都等待分配新的工作。
最后被分到了習藝館,教宮人書算。
雖官微,但楊炯沒有怨天尤人,他依舊勤勤懇懇地教書育人。
直到有一天,他因一首詩,獲得了武則天的青睞。
楊炯也因此得到了武則天的賞識,終于得到了施政一方的機會——出為盈川的縣令。
盈川設縣之初,盜賊猖獗,光天化日之下。
但凡有點值錢的東西,都會被洗劫一空,甚至連一口糧也不留。
百姓飽受折磨,經常食不果腹。
再遇到饑荒年,很多人流離失所、餓死街頭。
楊炯則上任后,從吏治入手。
對于不作為的官統統革職,對于貪官污吏嚴懲不貸。
經過整治,官員再也不敢魚肉百姓,個個都奉公守法,為民辦事。
楊炯還冒著嚴寒酷暑,了解百姓的生活境況,解決他們的鄉間疾苦,因此得到了百姓的愛戴。
盈川還有個最大的難題,一到盛夏,雨水較少,容易干旱。
楊炯帶領百姓挖溪建塘,資金不足時,他把俸祿全部捐獻出來。
經過三年時間的治理,官吏有所收斂,百姓也安居樂業。
盈川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滴水不降,莊稼都因干旱枯萎而死。
看著百姓面黃肌瘦、奄奄一息,他興修水利、發展灌溉,可都沒有用。
心急如焚的楊炯,只能跪地求雨。
可是,一連求了三日,都沒有任何效果,絕望中的楊炯憤然投井自盡。
雖然,他在位只短短三年,但是在盈川百姓心中,留下了永久的烙印。
他因克己奉公,盡職盡責受到了百姓的愛戴,他的光輝形象永遠樹立在盈川百姓的心中。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