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四句為第二部分,描繪白天雪景的雄偉壯闊和餞別宴會的盛況。
最后六句為第三部分,寫傍晚送別友人踏上歸途。
全詩以一天雪景的變化為線索,記敘送別歸京使臣的過程,文思開闊,結構縝密。
全詩語言生動活潑,形象鮮明,用詞精當,富有音樂美。
北風卷地白草折,用卷字形容北風的猛烈,折字形容白草的脆弱。
忽如一夜春風來,用忽如表達驚異之情,春風暗喻友情之暖。
散入珠簾濕羅幕,用散入表達雪花的輕盈,珠簾羅幕點綴邊塞生活之華美。
紛紛暮雪下轅門,用紛紛表達雪花的密集,轅門暗示軍營之氣氛。
風掣紅旗凍不翻,用掣字表達風力之大,凍不翻表達旗幟之堅挺。
山回路轉不見君,用回轉表達山路之曲折,不見君表達離別之悲。
雪上空留馬行處,用空留表達孤寂之感,馬行處表達友情之深。
詩人既表現了對祖國邊疆的熱愛,又表現了對戰友的惜別。
既表現了對故鄉的思念,又表現了對戰斗的豪情。
既表現了對生活的樂觀,又表現了對自然的敬畏。
既表現了對雪景的贊美,又表現了對雪景的玩味。
詩人的情感在雪景中得到了升華,雪景也因為詩人的情感而變得更加動人。
“天寶八載,岑參結束了在西京的無聊生活,由右內率府兵曹參軍轉右威衛錄事參軍,投筆從戎動身去安西節度使幕。”
“在兩個月的行軍后,他到達了安西節度使駐地龜茲城,開始了他的幕府生活。”
“天寶十載正月,高仙芝入京,改任河西節度使。”
“他的一些幕僚先到達河西節度使駐地涼州,岑參就在其中。”
“岑參到涼州不久,大食兵犯四鎮的消息傳到了,高仙芝又須重返安西,應付變局,岑參于是滯留涼州。”
“天寶十載六月,高仙芝兵敗的消息傳到涼州,岑參等人動身返回長安。”
“岑參返回長安后,總體比較閑散,似乎沒有正式的職事。”
“這一段時間里,他曾較長期地歸隱南山,交游也變得更加廣泛。”
“天寶十三載,岑參從長安出發,再次趕赴西域。”
“在岑參到北庭的三年時間里,破大勃律與征石國這樣的大戰已經過去了,只有一些小規模的戰爭。”
“但是在岑參赴北庭后的第二年,安史之亂在中原爆發了。”
“岑參的上司封常清離開西域,接受唐玄宗的任命保衛東京洛陽,因兵敗被玄宗誅殺。”
“封常清幕府中許多人東歸長安,岑參為他們送行。”
“天寶十五年,安西北庭大軍被征召入京,岑參隨之東歸,他的邊塞生涯自此結束。”
“至德二年,肅宗來到鳳翔,將領如郭子儀,文士如杜甫等都自各地趕赴鳳翔。”
“同時,岑參也隨官兵一起從北庭到達風翔。”
“經杜甫等人引薦,岑參被授右補闕,從七品。”
“此官職品秩并不算高,卻是皇帝近侍,可直接進諫和上封事,地位頗為清要。”
“至德二年八月,肅宗遣郭子儀等攻長安,九月二十九日捷書至鳳翔。”
“十月十九日,唐肅宗離開鳳翔,二十日還長安入居大明宮,岑參跟隨入京。”
“朝廷安定下來,表面上恢復了太平景象。”
“乾元二年春天,朝廷中樞變動頻繁,數易宰相,岑參的老朋友們也一個個被貶離京。”
“岑參在京時是從第六品上階,如果單論官職大小,岑參此次調官是升遷。”
“但岑參自己卻不高興,這主要因為唐朝士子重朝官輕外官,岑參也不例外。”
王安石:30歲的岑參終于夢想成真,可是他并不開心,還寫了一首很傷感的詩。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