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大罵武則天,但不想武則天看完之后絲毫沒生氣。
甚至還多念了幾遍,非常欣賞他的才華,而且還怪罪宰相當時沒有把駱賓王籠絡到自己的麾下。
但是當初帶頭起兵造反的徐敬業,因為準備得不夠充分,所以后期直接被武則天給鎮壓了。
駱賓王跟隨徐敬業叛亂,在徐敬業失敗之后,他的去向也成了一個謎。
不管怎么說駱賓王這一生實在是太過坎坷:考試前段非常順利,到了后半部分關鍵時刻卻始終沒有過關。
他自己又較為清高,看不上那些走后門的,所以才導致自己一直沒能出人頭地。
從小受到的教育以及環境熏陶使得他無法向人低頭,因此他也沒有辦法和官場上的那些人沆瀣一氣,故而成為了屢次遭到同事排擠的人。
況且他說話也不太好聽,因此一直都沒有被同事們喜歡過。
雖然耿直無錯,但是在大環境之下還是理應做出一些改變。
假如他當年能夠明察秋毫了解局勢,看到武則天欣賞自己的才華就應該直接投奔而去,或許結局也就不會那么蒼涼了。
“蜀中的山水歷來被文人墨客所青睞,駱賓王在此停留的兩年時間里,成為他詩歌創作的第二個高峰期。”
“56歲那年,結束了軍旅生涯,他回到長安,吏部授予了一個九品芝麻官。”
“歷經西域西征、蜀中平叛,經過長年的軍中漂泊,落得這樣的結果,駱賓王心中的懊惱可想而知。”
“唐高宗上元三年,駱賓王從武功縣主簿調任明堂縣主簿。”
“這一年的年底,母親病故,駱賓王離職丁憂。”
“守孝期滿后,駱賓王被補授長安縣主簿。”
“不久,突然被提拔為御史臺御史,這是駱賓王一生官場中擔任的最高職位。”
“可是好景不長,不到半年,駱賓王的牢獄之災就降臨了,他被人誣陷貪贓罪。”
“以他那剛正不阿、不同流合污、嫉惡如仇的秉性,被小人誣陷也就不足為奇了。”
“他被投入了監獄,這一年他已經60多歲了,在監獄中他受了不少折磨,卻無處申冤。”
“遭受了近兩年的獄中磨難,恰遇唐高宗立英王為太子大赦天下,駱賓王才得以脫離牢籠。”
“但并沒有官復原職,等到第二年,他被貶到臨海做一名縣丞。”
“駱賓王本想到達臨海后,找個借口辭掉官職,離開渾濁的官場,去過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
“到了臨海后,他卻被臨海美麗的山水景色吸引住了。”
“每天處理完公務,就和一批文人學士飲酒賦詩、往來唱和,過得倒也悠哉。”
“公元六八三年的臘月,唐高宗駕崩,皇太子李顯尊遺詔即位,尊武則天為皇太后。”
“武則天在高宗時期就已掌管朝政大權,她不愿意將權利交給兒子李顯。”
“于是將中宗李顯廢為廬陵王,另立小兒子李旦為唐睿宗。”
“武則天終于可以手握大權,一切政事由她決策,睿宗不得參與。”
“這年春天,駱賓王因事京,正趕上武則天廢帝奪權的大戲,他心中甚是憤慨。”
“此時,徐敬業在揚州準備起事討伐武則天。”
“徐敬業是唐朝開國元勛徐世勛的長孫,擁有兵權。”
“他密召駱賓王做他的藝文令,負責起草文件。”
“駱賓王就沒有返回臨海,而直奔揚州加入了討伐大軍。”
“他為徐敬業寫了一篇《討武曌檄》,把武則天罵的狗血噴頭,成為歷史上檄文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