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著名的烏臺詩案爆發,蘇軾被捕入獄,差點掉了腦袋。
幸好有蘇轍在,蘇軾才化險為夷。
蘇軾在下獄期間,他的長子蘇邁給蘇軾送飯。
二人約定如果沒大事發生,就送肉和菜。
如果被判死罪,則改送魚。
結果,有一天蘇邁有事外出,拜托親戚代送。
不知情的親戚想給蘇軾改善伙食,特意做了一尾魚。
蘇軾見魚,被嚇壞了,以為大限將至,不禁悲從中來。
他第一時間想到就是弟弟,于是提筆寫了兩首詩留給弟弟當遺言。
當獄卒將詩送到蘇轍手上后,蘇轍看完,忍不住趴在桌子上痛哭流涕。
于是他靈機一動,把這首詩呈交給朝廷,并求用自己的官職為哥哥頂罪。
“但是議論一時又無法斷決,詩賦雖然是雕蟲小技,但是考究聲律,所花功夫也是不淺的。”
“至于從事經書研究,誦讀講解,更是不容易。”
“如此審察下來,來年都還不能施行新的考試規定,請求來年的科舉考試。”
“一切照舊,惟有經書釋義以及注疏和諸家議論,讓參考者可以有自己的見解,不一定非用王安石的學說。”
“仍然罷去聲律的釋義,讓舉人知道事有定論,專心學習,來等待考試。”
“這樣之后,再來慢慢討論元祐五年以后的科舉格式,也不算晚。”
“自從元祐初年,開始施行新的政策,到如今已經五年,人心已定。”
“唯有元豐舊黨分布在朝廷內外,大興邪說動搖朝廷,呂大防和劉摯等人尤其懼怕。”
“打算稍微重用一些元豐舊黨人士,來平息早已結下的恩怨,還把這種做法稱之為調停。”
“宣仁太后猶豫不決,蘇轍面見太后直接說明此種做法的錯誤之處,又上書反復論述此種做法的弊端。”
“宣仁太后最終同意蘇轍的說法,自此參用邪正的說法就偃旗息鼓了。”
“元祐八年,宣仁后高氏崩,哲宗親政,新黨重新得勢。”
“紹圣元年,宋哲宗起用李清臣為中書舍人,鄧潤甫為尚書右丞。”
“此二人長期在朝堂之外,郁郁不得志,恰逢朝廷考查進士。”
“李清臣主持考試,出題批駁元祐政事,蘇轍上書反對哲宗想要恢復熙寧新法之意。”
“哲宗看完蘇轍的奏疏后,認為蘇轍用先朝皇帝比成漢武帝,心中不愉快。”
“因而蘇轍被貶謫知汝州,在元豐諸臣的集體攻擊下,蘇轍再被貶知袁州。”
“蘇轍在汝州有政績,等到離去的時候,百姓父老流涕哭泣相送數十里。”
“元符元年,蘇轍到達循州,先是寓居在城東的圣壽寺。”
“花錢購買當地民房,大小共十間,簡單修修補補,勉強躲避風雨。”
“北邊有塊地可以種植蔬菜,有水井可以用來灌溉,于是就和蘇遜帶著鋤頭在其間勞作。”
“幾個月后,各種蔬菜諸如韭菜、蔥蔥、芥菜和葵等坌出地面。”
“蘇轍自己蕭然其中也沒有什么其它事情,只是循州人少,沒有可以聊天的人。”
“有位姓黃的老人,他家是官宦讀書之家,家中有書。”
“蘇轍偶爾從他家借一兩本書來閱讀,但自己也年老目眩,不能長時間閱讀。”
“元符三年,宋哲宗駕崩,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蘇轍因此量移為永州。”
“元符三年,宋徽宗感念蘇轍富有藝文也曾經參與機務政事,現在居荒裔已有些時候。”
“于是將蘇轍召還,仍居太中大夫提舉鳳翔上清太平宮,允許任意地方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