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許州有田地,因此蘇轍便前往許州居住。”
“宋徽宗趙佶任用右仆射蔡京執政,蘇轍被降職為朝請大夫。”
“此后他在許州修建房屋,一直在許州居住,自號潁濱遺老。”
“蘇轍在許州居住了十三年,閉門謝客,以深居著書作為樂事。”
“謝絕賓客,絕口不談時事,心中有感也只是寄寓于詩文之中。”
“自作傳記一萬多字,整天默默地坐著。”
“政和二年,蘇轍卒,享年七十四歲,謚號文定。”
“紹興中,因為長子蘇遲地位高貴而再追贈蘇轍為太師,封魏國公。”
陸游:筆下興亡,蘇轍眼中的文人與大宋命運。
皇帝被這份手足情深感動不已,再加上王安石等大臣的求情,蘇軾最終逃過一劫,被貶到黃州。
但他自己也受到牽連被貶,可他并無半分委屈,只要哥哥無事就好。
蘇軾一生漂泊不定,一處還沒落腳又被貶到別處的情況時有發生。
期間照顧,護送嫂子侄子的責任他都默默扛在肩上。
身為弟弟,他替蘇軾承擔了太多世俗生活中的不堪。
其實蘇轍一生并不富裕,大多數時候也都是當些小官俸祿微薄,況且他自己還有一大家子人要養。
蘇轍一生專情,只有一位夫人史氏,沒有納過小妾。
他的夫人一共給他生了三子七女,其中兩個女兒夭折也還有五個。
蘇轍對子女很負責任,據說為了給他的小女兒湊嫁妝,把在河南購置的土地和房屋都給賣了。
晚年,他選擇了潁川定居,把三個侄子也接來一起生活。
此后的十多年間,不問政事,只帶領子孫們種田。
閑暇之余著書,參禪靜坐,死后由子孫和哥哥蘇軾葬在了一起。
至于文學,蘇軾本人也承認自己不如蘇轍。
他說蘇轍的詩文其實遠勝過他,只是世俗之人不知道罷了。
因為蘇轍是一個淡泊名利的人,并不想靠名聲來賺取什么東西。
蘇轍文如其人,看似簡單平凡,實則另有乾坤。
生活態度上與哥哥一脈相承,雖有進階報效國家之心和才干,但是退隱山林也能怡然自得。
漁父,漁父,水上微風細雨。
青蓑黃箬裳衣,紅酒白魚暮歸。
暮歸,暮歸,歸暮,長笛一聲何處。
這首詞寫江上漁父恬淡閑適的生活,以漁父自比,表達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向往。
縱觀歷史,蘇轍文學成就,政治政績甚至為人處世上都是極其優秀的。
只是有了鋒芒太露的哥哥,而自己又是甘當配角的性格,使得只落得個蘇軾弟弟得標簽。
太陽有太陽的光芒萬丈,月亮也有月亮的冷峻孤傲。
在浩瀚的夜空中,他始終獨守著屬于自己的那一縷清輝。
這就是蘇轍,一位才學篤實,鋒芒內斂的實干家。(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