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曹操的兒子,曹植從小就不缺錢。
當然,生活在大戶人家,曹植也聽了很多的道理。
但他仍舊命運多舛,好幾次崛起的機會,也弄丟了。
有一位哲學家說,習慣是一種頑強且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習慣累加起來,就變成了智慧,也形成了命運。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魏文帝曹丕之弟。”
“曹植少有才學,十多歲的時候已能誦讀詩歌、論文、辭賦數十萬字,并且擅長作文。”
“其父曹操讀罷他的文章,曾問曹植之文是否為找人代寫。”
“曹植當即表示自己出口可以議論,下筆即能文章,曹操倘若不信可以考試。”
“曹植本性追求簡單方便,不注重威嚴的儀式,個人所用的車馬服飾也不追求華貴。”
“加上每次應對曹操的考試和提問,總能對答如流,因此特別受到曹操的寵愛。”
“建安九年,曹操消滅袁紹,攻下鄴城。”
“從此以鄴城作為據守,征討四方,曹植因此從小多次隨父征戰。”
“建安十年,曹植隨曹操征袁譚,攻南皮,追殺袁譚,平定冀州。”
“三年后又跟隨曹操北征三郡烏桓,大獲全勝。”
“當時正值鄴縣魏宮后園的銅雀臺建好,曹操帶著曹植和曹丕登臺,要求他們各自為賦一篇。”
“結果曹植提筆一揮而就,文辭精妙,曹操因此更加器重于曹植。”
“建安十六年,曹植受封平原侯,同年七月隨曹操西征馬超,次年又隨軍征討孫權。”
“建安十九年,曹植改封臨淄侯。”
“同年七月,曹操征孫權,讓曹植留守鄴縣,并告戒他。”
“自己當年擔任頓丘縣令的時候是二十三歲,回想起當年的作為,至今也無可后悔。”
“而如今曹植處在同樣的年紀,也當自我勉勵,追求上進。”
“在鄴下時期,曹植除了隨父從軍。”
“也在王粲等鄴下文人之間宴飲游樂,詩詞酬和,寫下了不少宴游詩著。”
“曹植因為才華出眾而受到曹操的寵愛,而朝堂中丁儀等人也都充當了曹植的支持者。”
“曹操為此猶豫不決,他數次欲立曹植為世子。”
“但是曹植其人處世不羈,并不注重美化個人形象,在飲酒方面也毫無節制。”
蘇軾:曹植的一生如一聲警鐘,告訴世人欲成大事忌優柔寡斷。
曹植是魏王曹操和武宣卞皇后的第三子。
少時便熟讀《詩經》《論語》及先秦兩漢辭賦,造就健銳談鋒。
出生皇室,卻性情坦率自然,不講究莊重的儀容,頗受父親曹操垂愛。
提筆一首《白馬篇》群情激昂,詩中兩個反問句。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
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道出了曹植的志向,那便是兒女私情先擱置,以身殉國才是吾畢生傾情之所在。
可就是這樣一位志向高遠才華橫溢的少年俊杰,生在帝王之家,頗受父親曹操器重,為何晚年郁郁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