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是一個有實干精神的人,否則也不可能打雜兩年之久,但同時又胸懷大志。
而且即便離開幽州節度使幕府,高適也不像李白那樣故作姿態,辭行后就默默地走了。
32歲的高適再到長安,參加當時的科舉考試,沒想到落榜了。
但他也不懊惱,反而認真總結了唐朝與契丹作戰失利的原因,寫出了著名的《燕歌行》。
從三十幾歲到四十幾歲,高適除了與李白杜甫短暫交游外,幾乎都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活。
他的的確確非常窮,可從始至終都沒有放棄過自己,這種精神在文人當中極為寶貴。
事實果然如高適所愿,與董庭蘭相別10年后,這顆滄海遺珠終于熠熠生輝。
高適在不惑之年曾如此感嘆過,現在總算不必羨慕別人,自己也捧上國家飯碗了。
封丘縣令為不入流的九品小官,李白、杜甫這樣的人肯定看不上。
可年近50的高適不一樣,他非常珍惜這個機會,踏踏實實地將封丘縣治理得很好。
可惜,玄宗晚年逐漸昏聵,上行下效弄得民不聊生。
在封丘干了3年以后,人輕言微的高適受不了了,十分失望地遞交辭呈。
他原本以為這就是自己事業的終結,沒想到有人將他的努力看在眼里,生命中的伯樂終于出現了。
唐天寶十三年,50歲的高適得到了梁丘舉薦,被名將哥舒翰看中前往河西。
哥舒翰非常仰慕高適的文才,尤其是看完他寫的《燕歌行》后,認為他在軍事方面也十分有才華。
搞軍事的人需要實干精神,哥舒翰也欣賞高適在封丘縣的作為,他覺得如今這樣的人實在不多。
于是,哥舒翰不斷地提拔、栽培高適,一開始就給了他一個左驍衛兵曹兼掌書記的官職。
“高適因直言指責李輔國,從而得罪了權臣李輔國,因此李輔國在唐肅宗面前多次詆毀污蔑高適。”
“致使高適在公元758年被貶太子少詹事,解除兵權,留守東京。”
“乾元二年三月,唐軍九節度在相州被安史亂軍擊潰,高適也隨眾南逃向襄陽和鄧州。”
“五月高適至長安朝見唐肅宗,被任命為彭州刺史,赴彭州任上。”
“上元元年,高適改任蜀州刺史。”
“在入蜀赴任后,他得知杜甫也在劍南,便寫下了《贈杜二拾遺》詩。”
“當時杜甫未能及時回復,直到大歷五年,杜甫將死之時,才寫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一詩。”
“上元二年,梓州刺史兼東川節度副使段子璋造反,派兵攻打東川節度使李奐。”
“高適率領本州兵馬隨西川節度使崔光遠平定了梓州刺史段子璋的叛亂。”
“崔光遠部將花敬定大掠東川,唐肅宗罷免崔光遠,任命嚴武為劍南西川節度使。”
“玄宗、肅宗相繼去世后,代宗即位,唐代宗征調嚴武入朝修建二帝陵寢。”
“劍南兵馬使徐知道乘機叛亂,派兵北斷劍閣,阻止朝廷派兵入川,并西誘吐蕃,共同叛亂。”
“但因蕃漢兵內部矛盾重重,高適率兵很快擊敗了徐知道,為慶賀擊敗反賊高適給朝廷上《賀斬逆賊徐知道表》。”
“吐蕃進犯隴右,高適率兵出吐蕃南境,牽制其力,沒有成功。”
“十二月,吐番攻入長安,松、維、保三州等地為吐蕃所陷,高適無法救援,劍南西山諸州也被吐蕃占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