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椒房,月黃昏。”
“月黃昏,夜生涼。”
“夜生涼,泣寒螀。”
“泣寒螀,綠紗窗。”
“綠紗窗,不思量。””
“不思量,除是鐵心腸。”
“鐵心腸,也愁淚滴千行!”
“文中寫漢元帝送走王昭君到匈奴后的感懷,通過一連串的疊句。”
“嗟嘆了他內心的悵恨,給人以機趣盎然的藝術享受。”
“《薦福碑》也是馬致遠的早期劇作,寫落魄書生張鎬時運不濟,倒霉不斷。”
“甚至薦福寺長老讓他拓印廟中碑文,賣錢作進京趕考的盤纏,半夜里都會有雷電把碑文擊毀。”
“后來時來運轉,在范仲淹資助下考取狀元,飛黃騰達。”
“《青衫淚》是由白居易的《琵琶行》敷演而成的愛情劇,虛構白居易與妓女裴興奴的悲歡離合故事。”
“中間插入商人與鴇母的欺騙破壞,造成戲劇糾葛。”
“在士人、商人、妓女構成的三角關系中,妓女終究是愛士人而不愛商人,或多或少表現出落魄文人的一種自我陶醉。”
“馬致遠的一生都是郁郁不得志,漂泊無依。”
“在官場生涯里,他看透了世俗的可悲以和人生的恥辱。”
“因此他創作出許多情節滌蕩起伏的雜劇,和令人蕩氣回腸的散曲被稱為曲狀元。”
徐光啟:經過馬致遠的苦心經營,作品中先后出現了兩類圖景,一類是樂,一類是悲。
由前者的自由,尤能看出斷腸人的不自由。
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和痛苦磨難,使馬致遠對社會現實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強烈的憎惡感開始從心底泛起。
他終于從富貴行樂的迷夢中醒來,找到了解除肉體痛苦和心理窘境的真正途徑。
由于完成了由熱衷功名富貴到向往田園的思想轉變,馬致遠的作品也呈現出兩種從未有過的新面貌。
一是隱士的曠達情懷,一是斗士的批判精神。
此時,他不用奴耕婢織,在服飾用具上也不講求堂皇耀眼的排場。
親事農桑,自給自足,粗茶淡飯,尋常度日。
這種樸實的田園生活和他為官時的隱居理想的大相悖謬,說明他是以一種新的價值觀念徹底否定了世俗的榮華與富貴。
但他并未淡然忘世,獨享其樂,這時不過是旁觀世態而潛運機心罷了。
人們知道,陶淵明隱居后大寫其田園之樂是與社會進行抗爭,馬致遠寫田園散曲也是如此。
當然,在元蒙的統治下,沒有一塊土地是光明的。
馬致遠的田園散曲的和平景象,顯然是對田園生活的美化。
但須注意,馬致遠這類散曲的抗爭意義也正在于斯。
田園生活是具有理想主義色彩的,沒有田園生活的光明,就反襯不出官場及社會的黑暗。
當然,馬致遠的難能可貴之處,還不止于此。
他的著名的《雙調夜行船·秋思》公開而大膽地對當時社會的丑惡現實進行揭露,甚至是痛罵。
元蒙統治者入主中原后,在統治人民方面一向是殘酷的,在文化方面的禁錮也從未放松。
在這種高壓政治下,馬致遠仍然敢于站出來對統治階級進行猛烈的抨擊,表現了斗士的勇敢和無畏。
由此可見,馬致遠歸隱后,并沒有高臥松云,不問世事。
他的思想不僅是消極的,也有積極的一面。
這樣,在他的作品中出現人生如夢、及時行樂等情調,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但是,他信奉或鼓吹這些還不全是為了麻醉自己、逃避現實。
從另一個角度看,也可以說,是武裝自己,干預現實。
特別是隱居以后他的生活是充實的,已不需要這種精神鴉片。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