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畫者蜂擁而至,他潑墨揮毫,干花萬蕊,俄頃即成。
他本就蔑視權貴,鄙薄俗流。
多年的游歷和親身遭遇,讓他的視野和胸襟更加開闊。
他對社會現實的殘酷和統治階級的腐朽也認識得愈加深刻。
他幾次拒絕為官,帶家人回到會稽山。
他畫梅不加色彩,還效仿先賢王羲之在自家池中清洗硯臺。
晚年的王冕仍以賣畫為生,此時他也確實如同一株飽經風雪但瀟灑挺立的老梅樹,淡泊名利、秉持操守。
除了畫梅、寫梅,他也寫過民間疾苦、朝廷苛政。
隱居之時,每當風和日麗的日子,他就操觚賦詩,寫個不停。
當然,他寫得最多的、畫得最多的還是梅。
元朝是文人畫的興盛時代,漢人才子仕途斷絕,他們拒絕和腐朽的元朝統治者合作。
政治道路阻塞、生活困窘,反而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
不畏風雪、不畏嚴寒的梅花,成了他們筆下堅貞高潔的藝術精靈。
“至正七年,王冕再次出游,這次是北上。”
“在大都期間,王冕寓居于秘書卿泰不花家,得以直接觀察到元朝京都的社會、時政。”
“在這次北上途中,他遇到不少俠客奇士,相與談及古豪杰可歌可泣的故事。”
“指點當今時勢、弊害,呼酒共飲,慷慨悲吟,旁若無人,被人視為狂奴。”
“他還利用機會,與個別人進行訪談,了解他們的生活與憂苦。”
“王冕這次出游幾乎經歷了半個中國,經過一年才南歸,所見所聞為其提供源源不斷的創作素材和生活感悟。”
“一路寫下了不少記游、述事、寫景、吊古傷今與批判暴政、同情勞動人民苦難生活的詩篇。”
“僅記游抒懷、吊古傷今的詩歌就有六、七十篇,大大地豐富了他詩集的內容,形成質樸寫實的詩風。”
“王冕在與人酬唱探討時也收益了諸多繪畫技法和理念,不斷加強著藝術修養。”
“如與詩人貢性之交誼深厚,常向他索詩以增高繪畫作品潤格。”
“與畫家金禹瑞結交,贊賞其畫松技藝,并為其畫作題字。”
“王冕常游名觀古剎,與僧道隱士也多有來往,十分欣賞他們的作品。”
“在與他們的交往中思想多受熏陶,其作品不自覺沾染著釋道的出塵高逸之氣。”
“由于此次壯游,王冕更多地接觸了社會現實,對社會的前途有了獨特而深刻的見解。”
“看到了元朝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以及與廣大人民之間的矛盾,預知大亂即將發生。”
“所以他回到紹興之后,在會稽九里山買了一片地,開始隱居生活。”
“王冕造了三間草屋,周圍種上花木、竹子、茶樹、禾蔬,取名為梅花屋,帶著妻、子讀書生活于其中。”
“因為別無生活來源,所以以為人作畫謀生。”
“這種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過了五六年后,江淮流域廣大地區的農民起義蔓延至大半個中國。”
“戰火的沖激使得王冕的生活變得更加艱苦,但他仍然清苦自守,保持自己的風節。”
“到至正十九年朱元璋命胡大海率軍攻取紹興,附近村莊的居民都已避兵入城,王冕還在九里山不走。”
“朱元璋聽聞王冕的名聲,便想請王冕為幕僚,授以諮議參軍。”
“但王冕沒有答應,不久王冕便病逝了。”
徐光啟:王冕一身清氣充滿人間,其詩為元詩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