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冕是個獨生子,周歲能簡單說話,三歲基本能對答自如。
到五六歲,那機靈勁讓人感覺要比一般兒童的智商高。
由于家里貧窮,七八歲時就開始當放牛娃。
每當他走過學堂時,總被那朗朗的讀書聲吸引。
一天,他終于忍不住了,把牛牽到山坡那片草地上后。
就偷偷溜進學堂,聽學生娃念書,學生娃們念的內容他記住了。
但把牛從山坡上牽回家的事卻忘記了,父親大怒,不用說那小屁股遭了殃。
這種事發生了數次,讓父親氣得差點兒吐血。
母親說這娃娃想讀書如此入迷,就由著他好了。
從此王冕就只在家里吃飯,晚上寄住在寺廟,白天到學堂聽學生娃念書。
晚上手里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一直讀到天亮。
佛像是泥塑的,有面善的也有面惡的。
一般人是喜善怕惡,小小年紀的王冕一點兒也不害怕那些面惡的。
天資聰慧的王冕,早年愛好廣泛,曾一度熱衷于功名。
他曾經認真地研究過孫吳兵法,刻苦學習擊劍本領,決心干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青史留名。
他參加過進士考試,可嘆榜上無名。
元蒙貴族統治者歧視漢族知識分子的現實教育了他,使他的幻想破滅。
滿懷憤郁歸家的他,把自己所寫的全部文章付之一炬,表示永絕仕途的決心。
有一天,他來到大都南城,登高望遠,頓覺心曠神怡。
但他想起美好河山卻在元蒙統治下,不由義憤填膺,感慨萬分。
王冕遠足了數千里,觀賞了難以枚計的人文和自然景觀,擴大了眼界,開拓了胸懷,陶冶了情操。
功夫在詩畫外,他的作詩繪畫的水平更上一層樓了。
王冕平時的言談舉止不同于常人,頭戴高帽子,身披綠蓑衣,腳穿木齒屐,手提木制劍,是他喜歡的裝束。
他常在大街上邊走邊唱,或者騎著一頭黃牛,手拿一本書邊讀邊行。
那年他到大都,賣畫兼游玩,到大街上逛了一上午后回到下榻的旅店。
聽店家說有人在此等候他多時了,他進住的房間一看,是個須發皆白的老者在等他。
他明知老者是誰,住在何處,但只是坐在老者對面,就是不說一句客套話。
老者感到很尷尬,只好起身走了。
店家覺得很奇怪,說那人叫危素,是當朝的翰林學士,皇上很寵他,你不怕得罪他嗎?
王冕說我一個農民家的放牛娃,靠賣字畫為生,不想求高官厚祿,有啥可怕的。
王冕被迫離開大都回到家鄉后,隱姓埋名,過起隱居生活。
他修了三間茅草屋,在屋的四周栽了很多梅花,取名梅花屋。
每天勞作后,就去聽澗溪流水聲,看天上白去飛,觀白鶴翩翩舞,誦讀自己的詩作。
明朝建立后,想召他做官,他斷然拒絕。
王冕的人格和詩畫,贏得了當代和后世人的推崇。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