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中國人自古以來便知道一勺一飯的來之不易。
為了教育后人珍惜糧食,更是出了不少流芳于后世的詩詞歌賦。
而這其中的佼佼者當屬《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這首詩,從垂髫小兒到耄耋老人無一不耳熟能詳。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寫出了千古名句粒粒皆辛苦的詩人李紳。
在后來卻性情大變,禍害百姓。
“李紳于大歷七年出生于湖州烏程縣的一個官宦之家。”
“其曾祖父李敬玄曾擔任過則天朝的中書令,被封趙國文憲公。”
“祖父李守一成都郫縣令,父親李晤歷任金壇、烏程、晉陵等三地縣令。”
“大歷八年,李紳乳病暴作,七日之后痊愈。”
“李紳六歲時喪父,由母親盧氏教他經義。”
“早年李紳家境貧寒,身材矮小精悍,得了個短李的稱號,15歲時常在潤州無錫的慧山寺讀書。”
“李紳能寫詩歌,他目睹了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的悲慘生活,便寫出了《憫農二首》。”
“后被人們口頭傳誦,名聲開始傳出去,時任蘇州刺史的韋夏卿經常夸獎李紳的才華。””
“之后李紳前往長安參加科舉,受到了當時文人韓愈的賞識,并向考官推薦了李紳。””
“在推薦之后,李紳結識了當時才子呂溫,呂溫評價李紳以后必定會拜為丞相。””
“隨后,李紳依舊落第,于是便開始在蘇州游玩。””
“不久后,韋夏卿之女與元稹結婚,李紳受邀參加,并在婚禮上結識了文人元稹。””
“隨后又通過元稹結識了當時還在任官的白居易,并與二人結為好友。””
“元和元年,李紳通過科舉考試成為進士,被任命為國子助教。”
“但這并不是他的志向,便回到金陵,做了觀察使李锜的從事。”
“李锜欣賞李紳的才能并任用他,但李紳認為李锜行事專橫狂妄,便拒絕聘書和禮物,因此惹怒李锜。”
“李锜曾想要殺死李紳,李紳及時逃跑躲過一劫。”
“之后,李锜造反失敗被殺,朝廷表彰李紳,并任命他為右拾遺。”
“新樂府運動發生于元和四年,李紳充當了運動的先鋒。”
“運動誕生的直接推動者當屬元稹和白居易,12首唱和詩成為元白新樂府運動的開端。”
“自此以后,元白于樂府詩多有創作,統以《新樂府》為題。”
“至元和十二年之前,元稹、白居易、李紳多專注于新樂府的創作,遂不再寫古題樂府。”
“唐穆宗召李紳入宮任翰林學士,與文人李德裕、元稹同在宮中任職,三人被稱為三俊。”
“不久后,李紳改任右補闕。”
蘇軾:李紳出身于官宦世家,父親李晤曾擔任多地的父母官,家境殷實。
因此,若未發生后來的變故。
李紳應該是沒有機會見識到底層老百姓的艱苦生活,也就無法作出《憫農》。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在李紳5歲時,李晤死在了任上。
自此,幼年失怙的李紳與母親相依為命。
李紳年幼尚不能自理,于是,兩人生計的重擔壓在了母親身上。
而在那個時代,因著士農工商,經商排在最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