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男子經商都是少見,更別說女子了。
是以,母子二人想要養家糊口只能通過農間勞作。
幼年的艱辛使李紳有一顆早熟之心,他早早地便把母親的勞累看在眼里。
不僅如此,在社會最底層的他還看到了許許多多像他和母親一樣靠著老天爺過活的人。
隨著年紀的增長,漸漸長成了青年的李紳對百姓疾苦感受愈深。
出于對田間烈日下辛苦耕種的百姓們的同情,也是出于對自己悲慘命運的感慨,他作出了《憫農》。
即便是在當時,《憫農》也是廣為流傳的。
鄉間鄰里的百姓們紛紛稱贊李紳是個知道百姓貧苦的好孩子,李紳還得了個憫農詩人的稱號。
在古時,凡是出身貧寒之人少有不想讀書改命的。
李紳也不例外,雖然生活貧苦清寒,但他的母親在教育上卻未曾虧待了他。
自父親去世后,李紳的母親便擔起了教李紳讀書的擔子。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李紳自小便在母親的教育下熟讀四書五經,只待寒窗苦讀數年,他日一朝科舉中第。
后來,李紳母親死后,他便去往了京師,想和祖父與父親一樣步入仕途。
可是,李紳參加了幾次科舉,結果都落選了。
但也不算一無所獲,在長安的這些年,他結交了元稹、白居易等至交好友,幾人時常吟詩作對,好不快活。
也就是李紳36歲那年,他的仕途大門終于打開了。
在這一年,李紳終于考中了進士,成為了國子監助教。
后來,李紳又離開了長安去往金陵,入節度使李锜府中。
“長慶元年三月,李紳改任司勛員外郎、知制誥。”
“次年二月,李紳升任為中書舍人,兼任翰林學士。”
“元稹成為宰相后,因時任宰相李逢吉誣告元稹有不可告人之事被罷相,李紳調任同州刺史。”
“長慶二年九月,李逢吉派李德裕出京任浙西觀察使,任命牛李黨爭中的牛僧孺為平章事,派李紳任御史中丞。”
“隨后便故意挑撥李紳與韓愈的關系,隨后二人紛紛被貶。”
“同時,李紳深得唐穆宗喜愛,雖被貶官外地,但仍派宦官慰問。”
“隨后,李紳匯報了被李逢吉陷害一事,唐穆宗了解實情后將李紳改授為戶部侍郎一職。”
“宦官王守澄掌權后,李逢吉命令門生通過討好王守澄以此排擠李紳。”
“同時商討策略如何打壓李紳,恰逢隱居于華陽的李紳之侄李虞來到京城看望李紳。”
“李虞來到京城后,將李紳辱罵李逢吉之言告訴了李逢吉,李逢吉大怒。”
“向門人張又新、李續之征詢計策,他們建議發展門下,伺機而動來對付李紳。”
“李逢吉同意了此法并提拔了李虞等人為官,以此發展勢力打壓李紳。”
“長慶四年唐穆宗逝世,敬宗即位。”
“敬宗即位后,李紳失勢。”
“李逢吉再次與門下張又新、蘇遇等人密謀驅逐李紳。”
“隨后王守澄對敬宗提起了當初立太子之事,并提出李逢吉曾堅決擁護敬宗為太子,但李紳卻擁立深王為太子。”
“敬宗聽聞后對立太子之事產生疑慮,緊接著李逢吉上書彈劾李紳,提出李紳在就任翰林學士之時曾對敬宗有不利之舉。”
“并請求將李紳貶為端州司馬,敬宗聽從了其建議,隨后李紳被貶。”
“李紳被貶后,翰林學士韋處厚上奏敬宗,并辯稱李逢吉為奸邪之徒。”
“李紳而是無故被牽聯,同時呈遞了李逢吉誣陷李紳的罪狀。”
“唐敬宗逐漸意識到李紳受冤,同時,恰逢宮中檢尋舊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