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宗看到了中書令裴度、李紳等人請求穆宗立敬宗為太子的奏疏。”
“敬宗看后便下令焚毀李逢吉黨徒遞上的所有誹謗奏疏,誣言逐漸平息,李紳及其黨派得以保全。”
辛棄疾:不過,李紳對李锜的行事作風很是不滿,被判下獄。
直到后來李锜被殺后才被放出來,重見天日后又回了無錫惠山寺讀書。
李紳剛剛起步的仕途生涯就這么中斷了,不過好在他并未就此放棄。
三年之后,李紳重整旗鼓,再一次踏上了去往長安之路。
元和四年,再次赴京的李紳擔任校書郎一職。
他與好友元稹、白居易等人共倡新樂府詩體,發動了新樂府運動。
在新樂府運動后,李紳被提拔為右拾遺,后又升任翰林學士。
就在李紳節節高升之時,他又卷入了牛李黨爭,成為李德裕陣營中的重要人物。
起初,李黨強勢,李紳也風頭正盛,先后任御史中丞、戶部侍郎等要職。
然好景不長,李德裕失勢,身為同黨的李紳被貶放逐,再一次步入了人生低谷。
不曾想,八年后李德裕竟然東山再起,成為當朝宰相,李紳也隨之再次被啟用。
此后扶搖直上,先任淮南節度使,后又入京拜相,被封為趙國公。
至此,官場浮沉數十年,李紳終究還是平步青云。
歷經波瀾起伏,李紳終于實現了小時候的愿望。
擺脫了至貧至苦的出身,飛黃騰達,光耀門楣。
他成為了自己最想成為的那一類人,但是功成名就的他身上已然看不到丁點憫農詩人的影子。
關于李紳,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
據說,在李紳最為窮困潦倒之時連自己的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
為了填飽自己的肚子,只能去京城的李元將家中蹭吃蹭喝。
為了祭一祭自己的五臟廟,李紳顧不得自己的臉面。
為表誠意直呼李元將為叔叔,只想讓這便宜叔叔能給口飯吃。
不過,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待后來李紳發跡之后,前來巴結的人就成了李元將。
可是李紳記仇得很,面對前來巴結自己的叔叔絲毫沒有好臉色。
只在李元將認李紳做了爺爺之后,他才勉為其難地接受了作為孫子的李元將的巴結。
全然一幅小人得志的嘴臉,上不得臺面。
李紳擔任淮南節度使一職時曾處理過一個案子。
“寶歷元年四月敬宗大赦天下,李逢吉因與李紳互有仇怨。”
“便在內移官員的起草赦書中,未有提及李紳,韋處厚再次上奏議論此事。”
“敬宗下令追回赦書,并命李逢吉在增添條文添加對被降職的官員酌情內移之事。”
“五月,李紳被內移為江州長史。”
“后經兩次升遷,任為太子賓客,東都任職。”
“自寶歷元年至太和四年,李紳歷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壽州刺史。”
“大和七年七月,李紳被任命為檢校左常侍、越州刺史、浙東觀察使。”
“三年后,李黨領袖鄭覃成為宰相,李德裕被任命為浙西觀察使,李紳任河南尹。”
“同年六月,李紳被任命為檢校戶部尚書、汴州刺史、宣武節度使、宋毫汴穎觀察使等職務。”
“開成二年,夏秋干旱,出現大量蝗蟲。”
“李紳所轄的汴、宋地區卻未有災害發生,因此敬宗下詔書對李紳表示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