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令文富有文辭,擅長書法,有力絕人,世稱三絕。
在父親的影響下,宋之問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遜自幼勤奮好學,各自繼承父親宋令問的一項優點。
宋之問弱冠時期就以作詩聞名,曾隱居嵩山,向道士潘師正學習。
當時,宋之問還曾同盧照鄰等人一道師從孫思邈。
宋之問以名士身份被武則天征召入宮,與楊炯同為宮中習藝館學士。
而后,宋之問改任洛州參軍,后又轉任尚方監丞,為從六品掌判監事之官。
武則天改控鶴府為奉宸府,令男寵張易之為奉宸令。
因依附張易之兄弟,宋之問擔任左奉宸內供奉,成為宮廷文學侍從之臣。
期間,宋之問經常代替張易之兄弟寫應詔酬和之作。
同時,宋之問還寫下了不少應制詩,最為著名的便是《龍門應制》。
寫出了游龍門的盛況,將萬象更新與國號變更結合在了一起。
武則天病重,大臣崔玄、張柬之等起兵擁戴唐中宗李顯復位,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被殺。
宋之問因逢迎侍奉張氏兄弟作為黨羽,被貶為瀧州參軍。
因瀧州環境惡劣,宋之問同其弟宋之遜秘密返回洛陽,躲在友人張仲之的府中。
在探知張仲之跟駙馬都尉王同皎密謀誅殺武則天的侄兒武三思的計劃后,宋之問便讓自己的侄兒宋曇透露給武三思,致使張仲之和王同皎被斬首抄家。
而宋之問則因告密有功,坐上了鴻臚侍主簿。
唐中宗增置修文館學士,宋之問當選,再次成為宮廷文學侍從之臣,也寫下了不少應制詩。
當時,宋之問正是因向太平公主獻媚而受重用。
等到安樂公主權盛時,宋之問轉頭又去投靠巴結安樂公主。
對此,太平公主頗為怨恨,便上書彈劾,揭發了宋之問的受賄丑行。
由此,宋之問被貶為了越州長史。
唐睿宗李旦登基即位,便開始清算韋后和武三思的勢力。
因曾經依附張易之兄弟及武三思的舊事被揪出來,宋之問便被貶到瀧州以南的欽州。
宋之問在徙所欽州被唐玄宗李隆基下令賜死,終年約57歲。
“此后不久,宋之問又與楊炯一起,被同時調入崇文館擔任學士。”
“崇文館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機構,這個地方是專門供太子讀書的。”
“所以,宋之問的這次調動,等于是直接被調去做太子的講師。”
“能夠做太子的老師,這其中的意義,實在是太重大了。”
“只要以后太子順利登上皇位,作為太子的老師,肯定前途一片光明,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隨著仕途越來越順,享受的禮遇越來越高,宋之問卻開始漸漸走偏了。”
“準確來說,應該稱之為誤入歧途。”
“正常情況下,既然當上了太子的老師,接下來自然是要好好教導太子,安心等著太子登基,等待日后加官進爵。”
“但是,出身底層的宋之問,因為家學原因,根本不懂這些道理。”
“所以此后的很多年里,宋之問開始走上了趨炎附勢的道路,竭盡所能去拍武則天的馬屁。”
“在宋之問看來,拍武則天的馬屁,這或許是一條官場捷徑。”
“但對于那些出身世家,祖上世代做官的貴族子弟來說。”
“人家更清楚,除了搞關系之外,更重要的是自身政績過硬。”
“宋之問的情況,其實也不是一個特例,而是那個時代,絕大多數寒門官員的真實寫照。”
“因為在這個時代之前,從來沒有過寒門官員身居高位,掌握大權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