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到了武則天掌權的時代,這個口子一開,很多寒門官員開始身居高位。”
“導致武則天掌權初期,出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
“寒門官員通過科舉考試,身居高位后,往往不想著怎么為國家做貢獻,只想著自己怎么貪財,怎么巴結上司。”
“這其實也可以理解,那些出身世家大族的官員,人家祖上就留下了很多財產。”
“光是靠著祖上遺留,人家就可以衣食無憂,自然不會把貪污放在首位,而是會想著去得到更多的權力。”
“但是寒門官員不一樣,寒門官員驟然掌權,自然要改善自己的生活。”
“這種情況下,寒門官員開始大肆貪污斂財,自然也就不稀奇了。”
“不過,相比那些貪財的官員,宋之問還不太一樣。”
“宋之問更渴求的,是聲望和名氣。”
“所以,他才會竭盡所能去拍武則天的馬屁,希望武則天能夠越發重用自己。”
“面對這樣的宋之問,武則天心里也有一桿秤。”
“武則天很清楚,像宋之問這樣的人,可以放在身邊做一些點綴。”
“但卻絕對不可能重用,不可能成為狄仁杰那樣的國之棟梁。”
“但是可惜的是,宋之問本人不懂這個道理。”
“此后的十年時間里,隨著李治去世,武則天開始以太后的身份稱制。”
“而后又搶了自己兒子的皇位,成為一代女帝。”
“在這期間,宋之問雖然官職也有提升,但卻始終只是擔任一些無足輕重的官職。”
李清照:唐朝詩人宋之問,才華橫溢,一身媚骨,最終被賜死。
宋之問出生于一個書香門第,他的父親宋令文高宗時為左驍衛郎將。
他父親是初唐時期的一位文人雅士,擅長文學、書法和音樂。
宋之問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對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
他非常努力,研讀詩書,學習刻苦。
長得身材高昂、儀表堂堂的宋之問進士及第,最初擔任洛陽尉。
當時是武后掌權,為了籠絡心,大量選拔人才,宋之問與唐初四杰的楊炯被分直內文學館。
武則天游覽洛陽龍門,看足了佛像與春色,在龍門東山香山寺歇駕。
命眾官作詩頌揚,并下詔說,誰詩先寫好,就賜他錦袍。
左史東方虬先作好了詩,武則天隨即頒賜錦袍,可東方虬剛坐下,宋之問就把所作詩《龍門應制》獻上了。
該詩不僅寫得快,而且文鋪錦繡,字吐珠璣,一下子就打動了武則天。
武則天大為高興,從東方虬手中奪回錦袍改賜宋之問。
宋之問才華出眾、文思敏捷、下筆成章,因奪袍贈宋事件得以展露文學天賦而名聲大噪。
武周時期,宋之問不僅扈從武后朝會游豫,而且奉承武后近幸的媚臣外戚宴樂優游。
宋之問轉而投向皇帝的男寵張易之兄弟,張易之兄弟愛其才。
宰相張柬之與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后退位,誅殺二張,迎立唐中宗。
沒過多長時間,他難以忍受嶺南蠻荒之地的生活,竟然瞞著朝廷,偷偷逃回了洛陽,藏在洛陽的王同皎家。
王同皎曾同宰相張柬之一起逼退武則天,殺張氏兄弟,他家委實最為安全。
因為是逃回來的,不敢見以往的親朋好友,他寫下《渡漢江》。
王同皎每日好酒好肉款待,答應代為周旋,甚至抵足而眠。
然而,宋之問此時卻發現了一個大秘密,王同皎伙同張仲之正密謀殺掉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
宋之問聽到后立即派侄子前去告發,張仲之全家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