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爭一世爭百世,我爭的是萬世之名。
這是大明風華中,于謙的臨終遺言,留下了一首千古絕唱,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是于少保人生的追求,他也完美地做到了,不怕犧牲,堅守高潔的情操。
他是民族英雄,大明功臣,強行為大明續命兩百年。
他是可以與岳飛,文天祥齊名的愛國忠義的代表人物。
“明洪武三十一年,于謙出生,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人。”
“于謙品格的形成受到了家庭的影響,他的祖父于文明曾經擔任兵部主事,祖父忠誠守信、清廉正直的情操在和小于謙的相處中默默感染著他。”
“他在十歲那年正旦騎馬從小巷穿過,前往長親家拜年祝賀,路上沖撞了杭州巡按。”
“但于謙憑借自身的才智得到了巡按的賞識,還得到了十兩的賞銀。”
“于謙苦讀經書,但在他十七歲那年受到了打擊,他參加了鄉試但沒有取得名次。”
“于謙在接受過這次打擊后更加堅定了自己的意念,也更努力的去學習。”
“終于,于謙在24歲時考中了進士,正式開啟了他的官員生涯。”
“宣德元年,于謙被任命為御史。”
“之后明宣宗注意到于謙在回答問題時,可以做到話語流暢、聲音宏亮,所以用心地聆聽他的發言。”
“就連嚴厲對待下屬的都御使顧佐在面對于謙的時候也是客氣的,因為他覺得于謙的才能在自己之上。”
“同年,朱高煦起兵造反,明宣宗選擇親征,于謙隨行。”
“朱高煦聽說明宣宗親自帶領軍隊來征討他之后感到害怕,明宣宗到達后將大軍駐扎在樂安城北面并將樂安城包圍起來。”
“朱高煦不敢出城迎戰,最終選擇投降。”
“朱高煦出來投降時,皇帝讓于謙口頭數說他的罪行。”
“于謙嚴詞責備朱高煦,使得他伏在地上顫栗,自稱罪該萬死。”
“皇帝為此感到高興,于是賞賜財物給于謙。”
“于謙外出巡按江西時,為數百個被冤枉的囚犯平反冤情,讓他們不再受到牢獄之苦。”
“不僅如此,于謙還上奏彈劾了陜西官校欺壓當地百姓,危害一方的罪行,并且要求派遣御史將陜西官校抓捕問罪。”
“宣德五年,朝廷需要增設各部右侍郎作為直接派遣駐扎在各省的巡撫,皇帝認為于謙是可以擔當重任的人才。”
“于是親手寫了于謙的名字交給吏部,讓于謙越級提升為兵部右侍郎,負責巡撫河南、山西兩地。”
“于謙到任后,對當地居民進行了走訪,了解民情。”
“同時還考察了當時地區內應該興辦或者革新的事務,并立即上疏提出對應的方針政策。”
“于謙在任期間,一旦當地出現水災或者旱災等災情,他就會馬上上報朝廷,一年期間會為此上奏好幾次。”
“正統六年,于謙上疏,提出了給貧困戶發放谷物和地方官員升遷新標準的政策,皇帝下詔同意他推行這兩個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