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師師:民族英雄于謙,強行為大明續命200年,一生清廉可惜最后含冤而死。
于謙在任期間還下令將黃河水域的防護堤加厚并設置官員進行督促檢查,以便在第一時間發現水災并撤離群眾。
他又下令在大路的兩旁種樹打井,用來緩解行人干渴,提供蔭蔽。
巡按山西的官員由于地形阻礙,前往大同非常困難,于是于謙上奏請求朝廷另外設置御史對大同進行管理。
于謙把管轄區域內所有鎮守將領私自開墾的田全部收為官屯,用來資助邊防經費。
于謙在職九年,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晉豫各地,升任為左侍郎。
明英宗即位之初,楊士奇、楊榮、楊溥負責主持朝政,他們都很重視于謙的意見。
往往于謙白天遞交上去的奏折,夜晚就被內閣批準通過。
三楊去世之后,中央權力轉移到太監王振的手中,他把于謙當成了曾經頂撞過他的那位御史。
正統六年,于謙推薦參政王來、孫原貞代替自己,王振指使通政使李錫彈劾于謙。
彈劾的理由是于謙因為自己長時間沒有得到提拔心生不滿,所以私自推薦人來取代自己。
之后于謙被判處死刑,被關押在牢房中整整三個月。
后來王振明白自己把兩個人混淆了,才使得于謙免除死刑離開牢房,同時被降職為大理寺少卿。
于謙被降職之后,許多人都希望于謙可以留下來繼續擔任山西、河南的巡撫。
這兩個地方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宮門前,上書請求于謙留任,周王、晉王等藩王也同樣上言請求,因此于謙再次被命為巡撫。
正統十二年,山東、陜西產生了二十萬左右的流民,這些流民紛紛選擇到河南求食。
因此于謙請求發放河南、懷慶兩府積儲的粟米來救濟這些流民。
又上書請求派遣布政使年富來安撫這些流民,把流民們召集起來之后,發放給他們田、牛和種子,同時設置里老進行監督管理。
于謙先后在山西、河南任職共十九年,只有在他父母去世時才回去辦理喪事,但用不了多久就會重新任用他。
“正統十四年,也先大舉進犯,王振引導皇帝做出了親征的決定。”
“于謙和兵部尚書鄺野極力勸諫皇帝,但明英宗依舊堅持親征。”
“于是鄺野選擇跟隨皇帝管理軍隊,于謙留下來主持兵部的工作。”
“等明英宗被俘的消息傳回京師之后,朝野上下人心浮動,朝堂的局面也變得混亂起來。”
“此時是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監國,他召集群臣,命令大臣們討論作戰和防守的方略。”
“侍講徐珵說星象有變化,主張遷都南京。”
“于謙認為應該吸取宋朝南遷的歷史教訓,堅決反對南遷,主張保衛京城,并且斥責了那些主張南遷的人。”
“郕王肯定了于謙的意見,于是朝廷確定下來了守衛京師的決策,朝廷上下共同抵抗敵軍。”
“土木堡一戰,明軍基本上全軍覆沒,明朝的軍隊實力也大幅度削弱。”
“當時京師最精銳的部隊和士兵都在土木堡之戰中折損,目前京師只剩下了不到十萬的士兵。”
“因此朝廷官員們都對即將到來的京師守衛戰缺乏足夠的信心。”
“這時于謙上書奏請郕王調派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所屬各府的運糧軍立刻開赴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