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先部隊在京城保衛戰中失利,拿明英宗要挾明朝的計謀也失敗了,迫于明朝各地部隊即將趕到的壓力。
也先選擇帶著明英宗通過良鄉往西撤退,于謙派遣軍隊追擊也先直到居庸關才撤軍。
于謙因為在京城保衛戰中立功被明景帝提拔到少保的職位,讓他總管監督軍務。
于謙認為自己不應該受到這樣的嘉獎,于是堅決推辭,但皇帝還是嘉獎了他。
之后于謙指派軍隊對真定、保定、涿州、易州等地進行駐軍把守。
并上奏請求派遣大臣鎮守山西,以防瓦剌的再一次南下侵犯。
“景泰元年三月,萬全被三萬敵軍包圍,總兵朱謙上奏求援,范廣受令擔任總兵官帶領軍隊進行援助,將敵軍擊退。”
“之后于謙便提出在居庸關駐扎軍隊,守衛京師的安全。”
“也先派遣使者與朝廷議和,大同參將許貴將此事上報給朝廷,不少人有所松動。”
“但于謙不同意此時求和,還發出文書譴責想要求和的人,穩定軍心,使邊境的將士們都主張堅守作戰。”
“同年八月,也先在與明朝的作戰中失利,于是想要將明英宗送回。”
“瓦剌將明英宗送回后便請求朝貢,瓦剌是使者每次入朝時都會帶著俘虜,這些俘虜都是之前被瓦剌擄走的明朝人民。”
“于謙選擇宴請使者,用金錢等贖回他們,前后共同贖回幾百人。”
“于謙主持兵部工作時,不僅也先的勢力正在擴張,而且地方勢力也在不斷出現。”
“就算在戰局緊張,難以預測的戰場上,于謙也只需要口述奏折之后就可以給出應對方法,并且正確快捷。”
“于謙的同僚和下屬在感到驚訝的同時,也都對他無比的敬佩。”
“同時,于謙也重視紀律的嚴明,一旦有官員不遵守法度,無論對方是誰,于謙都會立刻上書請旨來責備他們。”
“于謙也從來不提明英宗回來這件事是自己的功勞。”
“景泰三年,明景帝改立太子以后,命令凡是兼東宮太子宮屬者支取兩份俸祿,只有于謙堅持一再推辭。”
“于謙本人居住的房子僅僅能夠做到遮蔽風雨,皇帝賜給他西華門的府第。””
“于謙覺得國家多難,臣子不應該享受這些。”
“于是堅決推辭,但皇帝還是賞賜給他府邸。”
“之后于謙就把皇帝之前給他的璽書、袍服之類的賞賜全部封存在皇帝賞賜下來的府邸里。”
“于謙所議論奏請的事,明景帝沒有不采納的。”
“皇帝想要任用一個人時,一定會事先詢問于謙對這個人的看法。”
“于謙也會實事求是地回答,不妄加評論也不會有所包庇,也不會避開與他存在嫌疑怨恨的人。”
“因此那些不稱職的人都怨恨他,沒有受到皇帝這么信任的人都嫉妒他。”
“當敵軍撤退之后,都御史羅通就立刻上奏章彈劾于謙登記的功勞薄存在不實之處。”
“御史顧曜彈劾于謙專權,干預六部的大事。”
“于謙根據祖制反駁他們,戶部尚書金濂也上疏為他爭辯,但還是有人去不斷收集材料用來彈劾他。”
“各御史多次用苛刻的文詞上奏彈劾于謙,景泰帝卻力排眾議,依舊相信任用他,使于謙得以盡量實現自己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