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文人思想境界,從浪漫理想的豪邁氣概,瞬間化為烏有,替換的是悲鳴與消沉,盧綸就是生活在這樣的時代。
科舉之路,盧綸是失敗的,他無法用詩求得仕途之路,也無法用才華實現政治理想。
在憂傷與低迷情緒之下,他只能用詩寄托內心憤懣與哀愁。
當然,盧綸做過幾年官,他成為元載、王瑨門下士,算是勉強進入仕途。
經歷幾年悠閑臺閣生活,后來元載被賜死,他也受到牽連,慘遭入獄。
最終失官,遠離京都,這對其打擊頗大。
死里逃生足以喜悅,不堪回首的仕途往事灼傷其內心。
除了詩可以撫慰其心靈外,還有友人可以對其安撫。
他與大歷十才子其他人都是好友,尤其與司空矚關系最近。
二人還是表兄弟,經常相聚,也有詩歌往來,互相袒露心聲。
李端也是盧綸一位重要友人,他們經歷相同,因而能夠成為摯友。
在盧綸存世詩中,有專門紀念李端的詩,情感真切,讓人感動。
縱覽盧綸所有詩,可以看出詩人心態變化。
因為經歷安史之亂的桑桑變遷,盧綸內心迷茫,不得不根據社會現實重新審視自己的存在感。
因此,盧綸的內心會產生失意人生的哀嘆。
隨著年齡增長,身心衰老爬上心頭,失去理想的精神支柱崩塌。
無奈之感,酸楚之痛,油然而生,一聲長嘆之下,讓詩歌極其沉重。
在盧綸存世300余首詩中,送別詩占據三成以上。
他所處時代是李唐王朝戰爭最頻繁時期,因而士人生活流動性較為頻繁。
人與人離別之際,未來何時相見難料,一次次分別也許今生再也難相聚。
送別者與行者不免會對前途擔憂,離別之苦溢于言表。
送別詩流露出盧綸凄涼傷感心境,也有對友人勸勉安慰之意,情感波瀾,意境廣闊深遠,具有生活底蘊與人生哲學觀。
安史之亂,士子紛紛逃往長江以南,在烽煙之下,詩人們四處漂泊,跋山涉水。
在途中只有文人們才能有心情去欣賞山川美景,同時也可以觸發詩人脆弱情感,盧綸自然如此。
他把山水草木作為入詩題材,寄情于山水,傾訴心聲,抒發羈旅漂泊的滄桑感,同時伴有思鄉之情。
隨著時間推移,詩人價值觀難免發生轉變,盧綸一些詩中。
可以清晰發現其由儒轉佛道意向,當然這是因為官場上失敗導致其產生歸隱之心所致。
值得一提的是,盧綸寫過一些邊塞詩,因為他有較長時間從軍佐幕經歷,對軍旅生活有著深刻體驗。
他的邊塞詩具有真情實感,個性十足,深悟其中能夠打動人心。
他還善于運用意象,彰顯出勝利壯舉,傳達唐軍赫赫戰功,具有歷史意義。
他的邊塞詩雄渾剛毅,虎虎生威,也有邊塞生活之悲,沉痛的社會現實滲入詩中,盡顯蒼涼之感。
總體來看,盧綸的詩就是其一生寫照,也能看出詩人的心路歷程。
起初,他對仕途渴望,希望建功立業,希望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這種儒家思想特別鮮明。
但是,科舉之路屢戰屢敗,即便最后為官,也是比較低微職位,懷才不遇情感和悲涼經歷凸顯。
因為安史之亂爆發,他不得不漂泊四海,觸景生情后,凄慘與思鄉之情濃烈。
到了晚年,佛道思想占據其思想重要位置,彰顯隱逸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