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盧綸是中唐時期一位不可或缺的詩人。
他的詩就是歷史寫照,也是其心態寫照,極具歷史意義。
“大歷五年,依舊名落孫山的盧綸,住在了長安城的郊外,繼續等待著踏入仕途的機會。”
“時隔兩年,盧綸經元載引薦,終于得到了闕鄉尉一直。”
“只是這個官職對于盧綸而言,并沒有讓他感到歡喜,反而讓他充滿惆悵。”
“元載引薦他,并不只是欣賞他的才華,而是為了給自己籠絡文人集團。”
“好在不久之后,盧綸又受到了宰相王縉的賞識,此人乃王維之弟。”
“他之所以禮待盧綸,并非是為了建立自己的政治集團,他只是單純出于對盧綸才華的欣賞。”
“大歷十二年,盧綸的又遭遇了一次人生的重大轉折。”
“這一年,曾經提拔過他的兩位宰相得罪,盧綸也受到了牽連。”
“雖說他很快就被無罪釋放,可是他被朝廷罷官閑置,這讓他空有功名而無實權。”
“其實大歷時期的盧綸,詩作水平并不高。”
“自從他于永泰元年到達長安以后,往昔行旅詩的風格不再,對于他當時的生活背景有關。”
“長安城里生活著的盧綸,沒有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這個時候的他,整日以文會友,每日宴會賦詩,于達官貴人門下寫下了不少應酬之作。”
“未曾踏入仕途之前,盧綸的詩主要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悲傷心情。”
“得到賞識以后,寫的是一些形式主義,較為嚴重的應酬之中。”
“獲罪牽連之時,則是表達自己心中的悲憤之情。”
“所以,盧綸在長安的這些日子,所寫的詩缺乏感情和境界,只是為了迎合當下的一種形式之詩。”
“建中三年,他被貶為撫州長史,盧綸的從軍生涯由此開始。”
“此后他親眼目睹了藩鎮叛亂的現實,他不再是那個困在長安城,困在文人狹小天地里的盧綸。”
“他從原來的世界走了出來,開始接觸到壯氣豪邁的軍隊生活。”
“這段人生經歷,開闊了他的視野,也激起了他從軍報國的壯志,盧綸的詩風、詩作內容由此發生變化。”
“盧綸的詩,終于從以前的形式詩開始向軍旅詩轉變。”
“從軍途中的盧綸,所寫之詩都以軍隊生活,還有軍人豪情為主。”
“以前行旅詩中雄健高昂的風格又一次回歸,他的組詩《和張仆射塞下曲》,是最有代表性的詩作。”
“這一組七絕詩,描寫了張仆射的將軍雄姿。”
“他超強的武藝,帶領軍隊勝利時的豪情,立下的赫赫戰功。”
“還有立志報國的精神,都在盧綸的詩中生動形象的表現出來。”
“這樣的詩作對于唐朝而言,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當時的唐朝,早已經不是昔日的盛唐,整個王朝國力衰微,正在遭受外族侵辱。”
辛棄疾:范陽盧氏曾是名門望族,但到了他這一代已完全凋零敗落。
他父親過世得早,他自己曾說少孤為客早,因而生活比較貧困。
好在他母親家族還算強大,所以他常在舅舅家寄住。
但即使得到舅舅的關照,他也有寄人籬下之感。
而且他自小體弱多病,又遇世事動蕩,故而少年時的生活并不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