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為生活漂泊,身體虛弱,盧綸自小就刻苦讀書,希望通過科考改變自己的命運。
在天寶末年,盧綸就開始參加進士考試,可惜未能如愿,心情很是落寞。
接下來,盧綸屢次參加應試皆名落孫山,后遇到了安史之亂,只好舉家南遷避難,又蹉跎了很多年。
大歷年間,盧綸繼續鍥而不舍地參加過幾次考試,但最后都以失敗告終。
至此,他終于醒悟,此路于己不通,雖然不舍,也只好無奈地放棄。
對于一個熱情寄望科考的人而言,自行斷絕這條艱辛卻又唯一的飛騰之路,需要的勇氣和決心可想而知。
相比于盧綸實在難堪的考試運,他的詩名卻廣為傳揚。
而且他交友的能力實在是超級強大,才華文章得到許多政要的認可。
那些考上進士身在朝廷的士子也未必就能接觸這么多宰相要員,而盧綸既無功名又無背景,僅憑區區詩名就在政場中如魚得水,背后應有超人見識與才干。
宰相元載和王縉對他尤為欣賞,并給予了他許多實質性的幫助。
首先推薦盧綸進入仕途的是宰相元載,他將盧綸的詩上呈給皇上,皇上大加贊賞,補其為閿鄉尉。
后來的宰相王縉又力薦他為集賢殿學士、監察御史,并出任陜州戶曹、河南密縣令。
哪怕是一個科班出身的士子,也未必就能在政場走得這么順利。
所以盧綸雖考運不佳,官運總體還是很不錯的。
元載和王縉都先后獲罪受懲,盧綸自然也受到牽連,甚至還因此身陷囹圄。
直到德宗繼位后,盧綸才又被任命為昭應縣令。
朱泚之亂爆發后,咸寧郡王渾瑊出鎮河中,召盧綸為元帥府判官。
盧綸能得到這種名將青睞,在其幕府中為官,也很能體現盧綸的才能和智慧。
而且那時盧綸的舅父韋渠牟正得寵于德宗,高居宰相之位,上表稱揚他的才能。
德宗本是個文學愛好者,也好吟詩作賦,于是傳令召見盧綸,并對他很是欣賞。
德宗有時寫詩,常令盧綸相和,還提拔他為檢校戶部郎中。
因為有了皇帝的賞識,又得到強勢幕主渾瑊的相助,盧綸在仕途上有了飛躍,政治上的春天即將來臨。
可惜的是,盧綸恰在此時生病去世了。
如果盧綸能多活個十幾年,一定能在仕途上走得更遠。
看他交往的當朝政要,對他都贊賞有加,連皇帝也對他刮目相看。
可惜壽年不永,在官運正好的時候,溘然長逝,是有命焉。
然盧綸以一介落第士子竟能驚動圣上,廣結豪友,游走于宦海,左右逢源。
不能不說,他不僅是個文章才子,更是一個政場智者。
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非但文人士子喜歡盧綸的詩,幾任皇帝都很喜歡盧綸的詩。
唐德宗喜歡跟他唱和,憲宗曾令中書舍人張仲素訪求收集他的遺文,文宗更是派中人到盧家仔細檢索書箱。
盧綸一生的遺憾就是未能進士及第,但在他的兒子身上卻實現了報復性的反彈。
四個兒子全部中第,一家四進士,而且都在朝廷中樞機構工作,可謂進士專戶,官宦豪門。
“盧綸詩中所體現的奮發向上的將士精神,既鼓舞了邊疆將士的事情,又給當時的詩壇帶去了生氣。”
“這種突出的成就,是其他的詩人都不具備的。”
“他晚期的詩,是盧綸一生創作中的一個高潮,詩歌的內容變得豐富起來。”
“他的詩又引領唐詩進入了一個新的思想高度,這才是他為何能夠在大歷十大才子中奪得冠冕之位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