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綸的成就之高,就在于他的邊塞詩賦予了他光芒。”
“中唐時期,如人所處的政治、社會、軍事背景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一場安史之亂,引發了唐朝空前的政治危機,邊疆少數民族政權,更是趁著此次機會入侵大唐。”
“所以眾多文人的邊塞詩作品中,廣泛彌漫著一股衰弱和悲涼之之氣。”
“這與盛唐時期的邊塞詩風格天差地別,以前的唐王朝軍事勢力雄厚。”
“那些棄武從文的詩人,詩文中所表達的自己想要建功立業的豪邁氣魄,他們對于戰爭永遠是一種樂觀態度。”
“鼎盛的國力,強大的軍事,讓他們有底氣說出這樣的豪言壯語。”
“然而隨著國事的衰敗,人們開始對戰爭有了一種悲觀厭棄之情。”
“勝利對于當時的大唐而言,對于當時的從軍者而言,是渺無希望的。”
“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之中,從文人世界走出來的盧綸,他的邊塞詩風格,又一次令整個大唐文壇感到驚訝。”
“這充滿雄健剛強力量的詩,在所有大歷詩人的詩作中脫穎而出。”
“猶如盛唐之句的詩,又一次引領了中唐邊塞詩的風氣。”
“他所寫的邊塞詩,讓人們看到了邊關將士的英勇,邊塞戰場的艱苦,也透露出了自己作為男兒應當舍身報國的決心。”
“軍旅題材的詩歌,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對于邊塞環境的描寫,壯美悲涼的邊塞風光,才能夠震撼人心。”
“他筆下的邊塞之景,是大漠雪山的蒼涼,是白草黃云的蕭瑟,更是血雨腥風的兇險。”
“他詩中的邊塞意象算不上新奇,但是這些尋常之景,卻在他的筆下展示出了足以震顫人心的力量。”
“這些壯美悲涼之景,并不是為了訴說戰爭之苦,而是盧綸想要通過景色來抒發自己心中的豪邁之情。”
“在盧綸的邊塞詩中,既能夠讀到邊疆戰士的英勇,也能夠讀出邊塞降臨的不易。”
“盡管邊塞詩中不乏豪情,但是盧綸也并沒有回避戰爭所帶來的殘酷。”
“有人功成名就,有人戰死沙場,有人僥幸保命,有人晚景慘淡。”
“這才是真正的戰爭,也是最值得世人回味和深思之處。”
李清照:大歷雖然接續天寶,中間卻經歷了安史之亂。
故社會情形與人心思緒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詩歌風格也頓然迥異。
大歷時期的詩人氣象再也沒有李白杜甫等人的雄渾豪邁,開闊自信,更多的是惆悵感傷,心情落寞。
繁華落盡,豪情消磨,國家衰敗,個人自然也就難以雄強,生不逢時,徒留無奈與嘆息。
作為大歷十大才子之冠冕,盧綸的詩當然也具有大歷詩人的普遍風格特征。
特別是他的一些送別羈旅之作,都深深帶上了大歷印記。
故關衰草遍,離別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歸暮雪時。
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
掩淚空相向,風塵何處期。
詩中憂嘆于自己的飄零身世,國家的動蕩時局,想起未來的相見無期,不禁悲從中來,難以自已。
云開遠見漢陽城,猶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晝眠知浪靜,舟人夜語覺潮生。
三湘愁鬢逢秋色,萬里歸心對月明。
舊業已隨征戰盡,更堪江上鼓鼙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