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在泥土之中的蟲兒,往往是最早感受大地春回的信息的。
說蟲兒偏知,其實是詩人偏知。
詩人于更深靜寂之中,敏銳地覺察到,大地在回春,萬物在復蘇,生命在萌動。
他借蟲兒的動態來表現自己的感知,含蓄得很,也委婉得很。
春氣暖了,蟲兒也鳴唱起來了。
這蟲聲,把春氣暖的感受編制成一首優美的回春曲,把春回的信息透進綠窗紗。
一個新字,說的是乍鳴初唱,用得熨貼極了。
偏知在今夜,蟲兒還是初次鳴唱呢!
縱觀全詩,要說它的妙處,月夜之景其有畫面感,稱其表現月色手法獨特云云。
詩人其實意不在景,而在于節氣物候的變化,或者說冬的結束、春的到來。
一年四季的更迭,人人知道。
但是,更迭在哪一瞬間發生,卻幾乎無人知道。
詩人在這個萬籟俱寂的深夜,月色半明的家里。
分明、真切地感受到了第一縷春的氣息,聽到了第一聲春的蟲鳴。
不妨說,這是一首角度新穎的報春之歌。
“庭前時有東風入,楊柳千條盡向西。”
“將庭前的東風和楊柳相聯系,表現了婦人的思念之情。”
“庭前是指房子前面的院子,時有是指不時地,東風是指春風,入是指吹進來。”
“楊柳是指柳樹,千條是指很多,盡向西是指全部朝向西方。”
“這里用了一個擬人手法,將楊柳比作婦人的心緒,隨著東風而向西方飄去,寄托了她對遠方丈夫的思念。”
“這首詩以一位婦人為主角,通過描寫她在春天早晨的哭泣和窗外的景物,表達了她對丈夫的深深思念和無盡悲哀。”
“詩中運用了對偶法、反襯法和擬人法等修辭手法,使得詩歌形象生動、感情真摯、意境優美。”
“這首詩也反映了唐代社會中女性的地位和命運,她們往往因為丈夫出征或遠游而飽受孤獨和苦難。”
“《采蓮曲》這首詩描寫了一幅江南的采蓮風景,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氣息。”
“落日清江里,荊歌艷楚腰,寫采蓮的時間和地點。”
“落日是指傍晚時分,清江是指江水清澈,荊歌是指荊州的歌聲,艷楚腰是指楚地女子的纖細腰身。”
“采蓮從小慣,十五即乘潮嗎,寫采蓮女子的年齡和習慣。”
“從小慣是指她們從小就習慣了采蓮的生活,十五即乘潮是指她們十五歲就能熟練地駕船順著潮水去采蓮。”
“這首詩以采蓮為主題,通過對比和擬人等手法。”
“生動地展現了江南的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富有詩情畫意和民族特色。”
“劉方平的詩歌多詠物寫景,尤其擅長絕句,形式簡潔,語言清新,富有江南風光和民俗風情的特色。”
“他的詩歌多寫閨情、鄉思,思想內容較貧弱。”
“但藝術性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蘊無窮。”
“劉方平的詩歌與他的畫風相互影響,都體現了他對自然山水的熱愛和對生活的隱逸。”
“他是一位被嚴重低估的唐代詩人,他的詩畫風格清新自然,富有詩情畫意和民族特色。”
“他雖然不愿從政從軍,但卻以文化藝術為志業,為唐代文壇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辛棄疾:這首《春怨》寫一個貴家少女,幽閉于深門大院之中,無限怨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