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在仁宗之時,西夏開始崛起,成為國家的勁敵,生長在秦地的張載也感受到了西疆不寧給人們帶來而壓力。”
“慨然以功名自許的他,雖然無所不學,但尤其熱衷于言兵。”
“直至于要結客取洮西之地,看上去,很像是生長他的土地上,多年以前出過的班超。”
“而康定元年,一代名臣范仲淹臨危受命,成為了天章閣侍制,永興軍路知軍,開始經略陜西。”
“時年21歲的張載,以布衣上書軍帳。”
“范仲淹一見他器宇非俗,便知日后不等閑。”
“然后,也就從那一年開始,張載致力于學儒。”
“隨后又遍覽釋老群書,一直到嘉祐元年,他進了汴梁。”
“時光會送走每一個風華正茂的少年,而中年到來時,也許才會看到每一個人自己的本原。”
“范仲淹已經變成昨日的故事時,進京趕考的張戩已經是滄桑的中年。”
李清照:在張載十五六歲時,父親因病在涪州任上去世。
張載扶柩經蜀道、從斜峪關翻越秦嶺,準備回家鄉安葬。
到太白山下的橫渠后,盤纏用盡,加上前途發生兵變,只好在秦嶺北辳這個山青水秀的地方安居。
從此,橫渠的人杰地靈,成就了張載的不凡。
在學四書五經的同時,他還學習兵法,想投身軍旅,收復被西夏所占的失地。
參加科舉結束之后,張載在宰相文彥博的支持之下,在開封相國寺坐虎皮椅開壇講解《易經》,名聲大噪。
受御史中丞呂公著推薦,張載任崇文院校書。
后來,因為與王安石政治道路不同,張載辭官回到橫渠。
潛心做學問,廣收弟子講學,橫渠書院留下他的足跡。
他創立的關學,與王安石創立的新學、二程創立的洛學鼎立,稱為北宋三大學派。
張載年少時曾在這里讀書,晚年隱居后,一直在這里興館設教。
后人為了紀念他,將崇壽院改名為橫渠書院。
張載提出了太虛即氣、一物兩體、天道神化等重要哲學命題。
在政治上,張載主張復興三代之禮,恢復井田制等。
他在歷史上第一次使用天人合一這四個字,將其作為一個思想命題提了出來。
張載創立的宋明理學中的氣學流派,橫渠四句影響深遠。
為天地立心的價值理念,為生民立命的民本意識,為往圣繼絕學的精神追求,為萬世開太平的大同思想。
其實,張載還是注重實踐的。
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張載與弟子在扶風、長安、藍田一帶購買了數百畝農田,按照《周禮》恢復井田試驗。
可惜,歷史的洪流不可逆轉,商鞅廢井田、開阡陌變法后。
井田制、封建制早已失去了存在的社會基礎,他的夢想最終沒有成功。
“那一年,當同樣進入到東京的三蘇父子在汴河上刮起一陣古文風,席卷了整個文壇。”
“潛心于經義十數年的張載也在都下的一張虎皮椅上開講,內容是《周易》。”
“聽眾甚多,而其中一次,座中也有二程,而同樣都是精研理學的二程和張載。”
“雖然此時也許是第一次相逢,但其實在血緣上他們還有另一層關系。”
“因為張載和二程的父親程珦是表兄弟,所以程顥和程頤,其實要叫他表叔。”
“于是,整個宋朝的理學源頭,竟然就這樣和一個家族形成了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