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在慶陽府城西北修筑大順城竣工,請張載撰寫了《慶州大順城記》以資紀念。
北宋向西夏賜銀和茶等大量財物,這些對于少喜談兵的張載是一個很大的刺激。
所以,他曾向擔任陜西經略安撫副使、主持西北地區軍務的范仲淹上書,建議向西夏用兵。
并準備聯絡一些入去攻取被西夏占領的西之地,以便為國家建立功業。
范仲淹認為張載可成大器,便勉勵他讀《中庸》,學儒家之學。
張載讀完《中庸》,仍未感到滿足,于是又遍讀佛家、道家之書。
經過幾年的鉆研之后,又發現佛、道之學不能實現自已的宏偉抱負。
便再回過頭來反而求之六經,悟出了儒、佛、道互補的道理。
從而推進了由韓愈所開創的、以儒學為主、兼容佛道之說的新儒家體系。
張載時年38歲,赴大梁應考,當時正值歐陽修主考,張載進士及第。
在候詔待命時,宰相文彥博邀請他去講學,并在開封相國寺設虎皮椅讓張載講易。
當時程頤、程顥尚在現場,張載發現二程對《易經》的見解比自己更為獨到時,便毅然撤下虎皮椅并虛心請教。
張載作云巖縣令時,辦事認真、政令嚴明,尤其重視道德教育,提倡尊老事幼的社會風尚。
每到月吉之日,常常設酒食招待鄉里中的老人,詢間民眾的疾苦,以及如何訓誡子弟等事。
為使縣里頒布的文告家喻戶曉,他經常把鄉長們召集到縣庭。
因此,他發出的教告,即使是不識字的人和兒童少年也都沒有不事先知道的,這就便于政令的推行。
在渭州,他與環慶經略使蔡挺的關系很好,受到蔡挺的尊重和信任。
軍府之事,無論大小,都要向他咨詢。
他曾說服蔡挺在大災之年取軍資數十萬救濟災民,還提出罷除戍兵換防,招募當地土人取代等項建議。
當時,王安石執政變法,曾征求張載對新政的意見,他一方面贊同政治家應該大有作為。
但又含蓄地拒絕參與新政的行動并與王安石多有分歧,逐漸引起王安石的反感。
因此,張載擬辭去崇文院校書職務,未獲批準。
不久,被派到浙東去審理苗振的貪污案件,案件辦完之后回朝。
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與王安石發生激烈沖突,被貶。
張載唯恐株連,于是辭職回到橫渠鎮。
張載回到橫渠鎮后整日講學讀書,寫下大量著作,對自己一生的學術成就進行總結。
在此期間,張載開徒講學在此期間,收有不少學生。
他以《論語》《孟子》《中庸》以及《周易》《老子》思想為教學內容,并親自帶領學生進行恢復古禮和井田制的兩項實踐。
張載的肺病已很嚴重,但仍帶病入朝。
當時,有人向朝廷建議實行婚冠喪祭之禮,詔下禮官執行。
但禮官認為古今習俗不同,無法實行過去的禮制。
唯獨張載認為可行,并批評反對者的作為。
這使得張載在朝堂上陷入了十分孤立的境地,加之病重,不久便辭職西歸。
在回鄉途中,病情惡化,行至臨潼逝世。
臨終時只有一個外甥在身邊,且清貧無資,無以為殮。
直到張載在長安的學生聞訊趕來,才得以買棺成驗,并將遺體運送回家。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