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李吉甫借此排擠異已,楊於陵、韋貫之等人均遭貶謫,牛僧孺等人也被排斥。
李益盡管也主持正義,但由于他的態度沒有楊、韋等人堅決,所以,并未遭受貶謫。
此時唐穆宗剛剛主政,卻想效仿唐玄宗前往華清宮度假,李益、李絳等人均極力勸諫,穆宗不聽,執意由復道前往華清宮。
事后,考功員外郎李渤提出李益諫幸華清宮,應特予遷升,穆宗并未聽從。
唐文宗大和元年,李益擔任禮部尚書,兩年后辭官。
大和三年,李益在東都洛陽宜教里的私人宅第去世,享年八十四歲。
“可是李益長長久久活到了84歲,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這首《寫情》,才是李益與霍小玉之間真實的情感記錄。”
“李益被無端爽約,從軍邊塞多年的男兒熱血被激發。”
“失去愛人讓李益痛苦悲傷到絕望,但是既然你不重視這份感情,那我也不必挽留!”
“你是你,我是我,一刀兩斷,你我再無干系。”
“李益或許有負霍小玉的地方,但絕不是蔣防在《霍小玉傳》中寫的那么不堪。”
“李益有過長達20年的戍邊生涯,是唐代出塞最久的詩人,也是唐朝詩人中難得的長壽之人,寫過很多邊塞詩歌。”
“幾處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劍白云天。”
“燕歌未斷塞鴻飛,牧馬群嘶邊草綠。”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天山雪后海風寒,橫笛偏吹行路難。”
“大多抒發將士們久戍邊關、思念家鄉的怨望之情,情調帶點感傷。”
“但是分享一首李益難得的慷慨激昂之作,筆道有力,霸氣側漏。”
“伏波惟愿裹尸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這首詩短短四句,每一句都含一個典故,引經據典,氣勢磅礴。”
“伏波惟愿裹尸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伏波,是古代對將軍的一種稱號,不同將軍的能力高低不同,所得稱號也不同。”
“馬援在一次南征中凱旋而歸,此時他已經58歲,他的好朋友登門對他表示慰問和祝賀。”
“男兒要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手中邪?”
“定遠,指的班超,班超被封為定遠候,在西域定居31年之久,在老年時曾上書皇上,祈求回鄉。”
“浩瀚海洋的深處,這里指位于大沙漠深處的敵人老窩。”
“只輪本意指任何一只車輪,這里指任何一個人。”
“薛仁貴西征突厥時,雙方對壘之時,敵方派來幾十名精英陣前挑戰,薛仁貴連發三箭,射死其中三人。”
“其余人員一見心驚膽戰,不敢再戰,繼而請降。”
“于是軍中流傳開來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愿像東漢的將領馬援一樣,寧愿戰死于邊關,馬革裹尸而葬,也沒必要像班超那樣一定要活著返回玉門關。”
“應當誓守邊關,全力殲滅敵人,不放過任何一個膽敢來犯的敵人,并叫他們再也不敢來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