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確定了孫武的才學之后,吳王闔閭立即拜孫武為將,并時常與孫武商議軍政要務。
吳王闔閭七年,吳國為了進一步對楚國采取軍事行動,就采用了孫武伐交的戰略思想。
暗中策動桐國背叛楚國,然后又派人欺騙楚王道。
楚國如果進攻吳國,吳國就會因為害怕楚國,而代替楚國討伐桐國。
楚王聽后果然中計,于是派遣大軍伐吳。
吳軍依靠地理優勢,趁楚國軍隊不備,在豫章偷襲得手,大敗楚軍。
并順勢進攻楚國本土,攻陷巢地,并活捉駐守巢地的大夫公子繁。
兩年之后吳王闔閭欲再伐楚國,于是詢問伍子胥和孫武的意見。
孫武進言,楚國大將子常貪得無厭,唐、蔡兩國對他恨之入骨。
如果聯合唐、蔡兩國一同伐楚,則大事可成。
于是闔閭聽從了孫武的建議,組織聯軍西進伐楚。
并在漢水河畔,以五千精兵突襲楚軍,大獲全勝。
之后闔閭采取了孫武因糧于敵的計策,吃著楚國的糧食,追趕著楚國的軍隊。
之后孫武,伍子胥五戰五捷,打得楚軍望風而逃。
最后更是攻下了楚國的都城,差一點就讓楚國覆滅。
這是春秋歷史上第一次,有小國攻陷了大國的都城,堪稱奇跡。
但好景不長,楚王跑到齊國搬來了救兵。
而吳王闔閭的弟弟又在吳國自立為王,決心造反。
在內憂外患之下,吳王闔閭只能從楚國撤軍,先回國剿滅亂黨。
后來闔閭在與越國交戰時,重傷不治而亡。
闔閭的兒子,吳王夫差繼位后,立志要為自己的父親報仇。
夫差勵精圖治,僅僅用時三年就使吳國的國力更勝從前。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害怕吳國越來越強,就主動進攻吳國。
但孫武與伍子胥卻巧施妙計,在夜間偷襲越軍營地。
越王勾踐大敗而逃,被吳軍圍困于會稽山。
勾踐在無可奈何之下,只能向吳國投降。
戰勝了越國的吳王夫差已經被勝利沖昏了頭腦。
幾年之后夫差想要進軍中原攻打齊國,伍子胥拼死進諫,卻被小人陷害而死。
孫武在好友伍子胥死后,心灰意冷,辭官歸隱。
公元前480年,一代兵圣孫武,在憂慮之中郁郁而終。
“公元前506年,孫武、伍子胥與闔閭共同謀劃正式進攻楚國的事宜,孫、伍二人一致認為時機已經成熟。”
“在二人建議下,吳國暗中策反了原本依附于楚國的唐、蔡二國,兩國紛紛派遣人質到吳國,盟誓共同攻伐楚國。”
“同年,吳軍大舉進攻,吳軍乘舟溯淮水而上,然后舍舟而行,直接向楚都進軍。”
“楚國派軍迎戰,在小別山至大別山一帶先后同吳軍爆發三次戰爭,全都被吳軍擊敗。”
“十月,吳楚二軍在柏舉對峙,吳國將領夫概率領五千精兵突襲楚軍,擊退了楚軍將領子常所在的中軍,使得整個楚軍都出現了混亂。”
“吳軍趁機全軍出動,楚軍大敗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