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向來都是硝煙彌漫,戰國七雄最終的獲勝者也僅僅只有秦國而已。
激烈的戰爭中也總是能涌現出很多猛將,王翦就是秦國的大將,也是秦始皇兼并六國最大的功臣。
而他打仗有一個惡習,這個惡習讓秦始皇心疼不已,但每次都只能咬牙容忍。
“王翦是頻陽東鄉人,王翦系周靈王太子晉之后,是太子晉的第十八世孫。”
“王翦年輕時喜愛兵法,長大后為秦始皇效力。”
“秦始皇十一年,王翦領兵進攻趙國闕與。”
“領兵十八天后,他讓軍中俸祿在斗食以下的小官,十人中只推選二人留在軍中,其余回家。”
“因為留下的都是精銳,王翦接連攻陷九座城邑。”
“秦始皇十八年,王翦率兵攻打趙國,趙國派李牧率軍抵御,兩軍相持一年多之后。”
“王翦使用反間計,使趙王殺了李牧。”
“李牧死后,王翦攻克了趙國,俘虜了趙王遷,趙國被滅改設為郡。”
“趙國被滅之后,燕國的太子丹擔心秦國侵犯燕國。”
“秦始皇二十年,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始皇。”
“荊軻事敗,秦始皇派王翦進攻燕國。”
“燕王姬喜逃到遼東,王翦平定燕國薊都而還。”
“秦始皇二十一年,秦始皇派王翦的兒子王賁進攻楚國,楚國兵敗。”
“秦始皇二十二年,王賁又回師進攻魏國。”
“王賁挖掘河溝,引黃河水淹灌大梁,魏王投降,魏國被平定。”
“秦始皇見魏、趙、韓三國已經被滅,燕王喜也逃跑了,秦軍又多次打敗楚軍,就想徹底滅掉楚國。”
“有一天,秦始皇問將領李信,如果率兵攻取楚國,大概需要多少士兵。”
“李信年少壯勇,曾領兵數千追擊燕太子丹,并將太子丹擄獲。”
“聽到秦始皇的問題,他回答,只要二十萬。”
“秦始皇又問王翦,王翦回答,非六十萬不可。”
“秦始皇覺得王翦老了,變得膽怯,而李信果斷勇敢,他所說的是對的。”
“于是,秦始皇派李信及蒙恬領兵二十萬南伐楚國。”
“王翦則因為自己的意見沒有被采納,借口生病告老還鄉。”
“李信率兵攻打平與,蒙恬進攻寢邑,大破楚軍。”
“李信又攻陷鄢郢,之后領兵向西挺進,并與蒙恬在城父會師。”
“楚軍趁機尾隨秦軍,緊跟三天三夜后,大敗李信的軍隊,秦兵敗逃。”
“秦始皇聽到兵敗的消息,極為忿怒,親自飛馳車馬前往頻陽,當面向王翦道歉,并請王翦領兵出征。”
“王翦推托自己年老多病,思緒混亂,請秦始皇另選良將,但秦始皇堅持起用王翦。”
“王翦說,如果要任用他攻打楚國,那就非六十萬人不可。秦始皇答應了王翦的要求。”
辛棄疾:王翦本身就出生于一個軍功地主家庭,從少年時代就愛好兵法,職業規劃也相當明確。
二十歲就投身于軍旅生涯的王翦并不是平步青云的,起初他也頂多是受到了秦軍統帥白起的青睞。
并將他調到了身邊當親兵,后來才升為將軍。
不過,跟錯了領導的王翦最初也沒料到,白起竟然會落得個被秦昭王賜自盡的下場。
秦昭王去世后,子安國君繼位,可安國君去世的很快,子異人又繼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