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襄王在位的時間同樣不長,僅僅只有3年,隨后就是嬴政繼位,開始了偉大事業。
王翦在秦王政平息公子成矯的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從此就得到了重用。
秦王能夠統一六國,王翦始終功不可沒。
縱觀整個戰國七雄時代,其實真正有勢力的也只有兩個國家,分別是秦國和楚國。
其他的勢力雖說是以國而命名的,可他們的勢力范圍卻小的可憐,有的還不如一個郡縣。
秦國能迅速發展起來,光靠一眾將領在外面打打殺殺也是不現實的,關鍵還是得靠一些改革措施。
商鞅的變法就給秦國打下的堅實的基礎,到了秦昭王時期,白起在沙場征戰更是讓其余六國打得沒有還手之力。
秦王政早已有了堅實的基礎,他站在了歷史的交匯點,統一六國已是大勢所趨。
繼位之后的秦王政馬上就制定了未來戰略:在政治和外交上采取李斯所提出的遠交近攻戰略。
逐步瓦解六國之間的聯盟,還花費重金去收買對方國內的間諜,破壞行動。
而軍事上,秦王政只安排了一個核心人物,那便是王翦。
在經過系列征戰后,王翦的軍事智慧才能已經完全能使他與白起、李牧、廉頗并列為戰國四大名將。
也正是因為廉頗能屢屢立下戰功,總能得到秦王的賞賜,日子也非常富足。
作為秦國軍隊的統帥,王翦和嬴政的關系卻也漸漸變得巧妙了起來。
那個時候,目光能及之處除了秦國外也只剩下齊國和楚國了。
王翦率領20萬軍隊繼續向北進發,一路上同樣是過五關斬六將。
當時秦王這邊給予的賞賜和獎勵絡繹不絕,王翦身邊的絕大多數人都感到十分開心。
也就是這個階段,王翦考慮到軍隊作戰的實際情況,認為未來的路越走越窄了。
最簡單的判斷,便是他認為秦王拿下天下只是時間問題了。
看著父親越來越憂愁,兒子王賁十分不理解,他連忙問父親。
父親有功于國家,國王甚是信任,為何別人都感覺到欣喜,只有你會憂慮呢?
王翦也如實回答了兒子的問題,秦王這種人,你只能跟他共患難,卻不能和他同富貴。
我現在率領著幾十萬精兵強將在外,他能夠放心么?
送來禮物的時候,看起來是在安慰我,實際上就是對我不放心。
言語間,王翦似乎又想到了白起經歷的事情,接著對兒子說但愿我不要步武安侯白起的后塵。
對于嬴政而言,這件事也勢必在他的考慮范圍之內。
隨著伐燕戰爭一結束,嬴政能不用王翦的時候就不會再用了。
理由是大將軍對國家有功,年事已高了,需要好好休息。
可大規模軍事上的事情離開了王翦其他人還真辦不了,嬴政還專門針對伐楚商討意見。
當然,群臣湊在一起討論的是如何伐楚的問題。
朝堂上有一位名叫李信的將軍,當嬴政問到伐楚需要多少兵力的時候,李信脫口就來二十萬!
嬴政看到李信年輕氣盛的模樣顯然也是不放心的,他轉過頭問了問身后的王翦,看看老將的意見。
王翦也是設身處地為秦國著想,他立即回答要打楚國,至少得需要60萬人。
可這個數字也超出了嬴政的接受范圍,他也開始覺得王翦老了,就連當年的銳氣都沒有了。
李信20萬大軍出征隨后果然慘敗,一切都被王翦說中了。
對于嬴政來說,他繼位以來就沒有這么丟人過。
因此也痛恨楚國,思來想去,除了王翦之外,似乎已經沒人能受任于敗軍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