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在名將如云的中國歷史上是惟一有資格被稱為兵仙的名將,他僅用了3年時間就從一個流浪漢成為劉邦手下的大將軍。
并在此后以其杰出的軍事才能率軍定三秦、擒魏、破代、取趙、降燕、滅齊、直至垓下之戰全殲楚軍迫使西楚霸王項羽自刎。
無一敗績、天下莫敢與之相爭,硬是憑一己之力打下了大漢2/3的疆域。
助劉邦稱帝建漢,劉邦稱贊他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你,但后來卻因劉邦的忌憚而被殺害。
同時,韓信還是中國歷史上創造成語最多的人。
他僅活了35歲,卻為歷史創造了30多個成語。
這些成語既展現了韓信的軍事才能,也展現了他歷經屈辱冷落、輝煌失意和悲慘下場的一生。
“韓信,秦末漢初楚國人,生于淮陰縣,從小家庭貧困,父母早亡。”
“《史記》記載他不善買賣謀生,常靠人接濟。”
“曾被收留在南昌的亭長家,但遭到亭長妻子的厭惡而自行離開。”
“后在城下釣魚時,被一位漂洗紗絮的婆婆接濟了幾十天,這令韓信十分感激。”
“韓信在淮陰街市,被一個年輕人侮辱,揚言韓信怕死就從他的胯下鉆過。”
“韓信忍辱負重不顧眾人恥笑,從這個年輕人的胯下鉆了過去。”
“秦二世二年,韓信在反秦起義軍首領項梁率軍渡淮水時投奔楚軍。”
“但項梁在定陶縣兵敗身死。后韓信轉投項羽,擔任郎中。”
“期間,韓信多次進獻計策不被采納。”
“在漢王劉邦進入漢中時,韓信從楚軍逃出,轉投劉邦,在漢軍中管理倉庫,仍未受重用。”
“韓信因犯法被判死罪處以斬刑,在行刑時見到滕公夏侯嬰。”
“漢王不是想成就統一天下的功業嗎?為什么要斬壯士!”
“韓信的話和表現令夏侯嬰很欣賞他,于是推舉給劉邦,韓信就此被劉邦任命為治粟都尉。”
“韓信雖不被劉邦重用,但很受丞相蕭何賞識。”
“蕭何數次向劉邦舉薦韓信,但始終無果。”
“韓信因自己仍不被重視,在漢軍接近南鄭時,便同十多名將領半路逃跑,蕭何連忙將韓信追回。”
“劉邦不解,蕭何解釋說韓信的才能舉世無雙,欲爭奪天下,必靠韓信。”
“最終劉邦被說服,于漢高祖元年正式拜韓信為大將。”
“封拜大將后,韓信與劉邦深談平定天下之策。”
“指出對手項羽的弱點,建議劉邦施行仁義,封賞功臣。”
“劉邦此時屯駐漢中南鄭,項羽分封諸侯時將關中一分為三,各封給雍王章邯、翟王董翳、塞王司馬欣,來阻隔劉邦。”
“為脫此險境,韓信設計公開修復褒斜棧道,實則西出故道,偷越秦嶺,突襲陳倉。”
“漢高祖元年,劉邦同韓信率大軍,北上越秦嶺,過陳倉,后向東行軍進入關中,攻打章邯大軍。”
“章邯抵擋不住,退守廢丘,漢軍大勝。”
“后韓信兵分幾路,攻奪關中各地城邑,迅速攻克好畤,雍王被迫逃亡至廢丘。”
“韓信奪取廢丘,雍王自殺。”
“后韓信占領咸陽,翟王與塞王先后投降。”
“同年九月,平定三秦。”
“漢高祖二年,漢軍彭城兵敗,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棄漢投楚。”
“劉邦游說魏王魏豹不成,便任命韓信為左丞相攻擊魏國。”
“韓信設疑兵佯裝從臨晉渡河,卻暗中從夏陽渡河偷襲安邑。”
“最終,魏豹被俘,韓信平定魏地,改為河東郡。”
“而后,韓信獲劉邦增兵三萬,與漢將張耳乘勝北進,攻打趙、代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