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景帝前元三年,吳、楚、趙、膠西、膠東、淄川、濟南等七國的諸侯王發動武裝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這次叛亂的導火線是御史大夫晁錯所提出的削藩政策。”
“景帝采納了這個建議,下令削減一部分諸侯的封地劃歸中央直接管轄。”
“于是吳楚七國以誅晁錯的名義,發動了叛亂。”
“吳王劉濞聚集了二十余萬人,起兵于廣陵,北渡淮水,會合楚軍,圍攻忠于中央政權并控制著中原戰略要地的梁國;”
“另外派遣數萬兵力進攻下邳,北指城陽,攻勢銳利。”
蘇軾:漢景帝起初想讓步妥協,將晁錯處斬,恢復諸侯國原來的封地,以為就此能兵不血刃地平息叛亂。
但當漢景帝殺了晁錯后,七國不僅不罷兵。
而且吳王劉濞公然對漢朝的使臣宣稱他已為東帝,漢景帝遂決心以武力鎮壓叛亂。
漢景帝于是任命周亞夫以中尉代行太尉職務,統率三十六位將軍,發兵東征,平定叛亂。
周亞夫受命于危難之際,臨出發前向漢景帝請示方略。
因吳楚等國蓄謀叛亂時日已久,手下豢養了不少驕兵悍將,如今敵人正是氣焰囂張。
如果漢軍與其硬碰,恐怕難言必勝,叛軍的目標是進犯京師。
如此則必須經過梁王屬地,可以利用梁國來遲滯叛軍的行動。
叛軍遠道而來,輸送糧餉的道路至關重要,再派出精兵設法斷其糧道,那樣就能一舉制敵。
漢景帝同意了周亞夫的建議。周亞夫立即率部起程,前往平叛。
周亞夫并沒有與大部隊一起行進,而是先帶了少量隨從出發前往河洛。
剛走到霸上,有一個叫做趙涉的士人攔道求見,周亞夫親自接見了趙涉。
趙涉向周亞夫進言說,將軍此行責任重大,勝則宗廟安,不勝則天下危。
周亞夫見趙涉談吐不凡,忙從馬車上下來,非常恭敬地向他請教。
趙涉見周亞夫以太尉之尊能如此禮待自己一介草民,也就毫無保留地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吳國向來富裕,此次更是招攬了不少亡命之徒,現在吳王知道周亞夫前去對付他,必然會在周亞夫將經過的淆、澠等險要之地設置伏兵。
建議周亞夫向右繞行,走藍田,出武關,抵洛陽,直入武庫。
雖然路途上多走一兩天,卻出敵意料,可收奇效。
周亞夫覺得趙涉所言有理,滎陽是關東要地,控制南北交通,東阻吳、楚,北拒齊、趙,西屏關中,是兵家必爭之地。
控制了滎陽,不僅占有武庫之器,據有敖倉之糧,保證了軍隊后勤物資的供給。
而且遏制了通往京師的大門。周亞夫接受了趙涉的建議。
等到平安抵達洛陽之后,周亞夫派兵搜索趙涉所說的敵軍可能埋伏的地點,果然發現了吳王設置的伏兵。
周亞夫十分欣賞趙涉的才能,當即請他擔任護軍。
在進軍途中,周亞夫還招納了洛陽俠士劇孟。劇孟因為行俠仗義而名揚諸侯。
周亞夫認為,欲戰勝七國叛軍,光靠軍事征討是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