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漢武帝時期,耿弇的祖先曾擔任二千石官員。
按照當時的制度,他們將家人從巨鹿遷移到了茂陵。
耿弇的父親叫耿況,字俠游,他精通經書,擔任宮中的郎官。
并與王莽的堂弟王伋一同向安丘先生學習《老子》,后來耿況被任命為朔調郡連率。
從年少時起,耿弇就對讀書充滿興趣,像他的父親一樣精通《老子》。
由于耿弇常常目睹郡都尉組織騎士的考試,布置戰陣和旗鼓,進行騎馬和射箭演習,因此他漸漸對軍事產生濃厚興趣。
“更始元年,王莽被殺,劉玄建立了更始政權。”
“各地義軍領袖攻城奪地,有許多將領濫用權力。”
“隨意更換郡太守、縣令,耿況因是王莽任命的官員而深感擔憂。”
“當時,年僅21歲的耿弇離開父親,攜帶禮物前往長安拜見更始帝,以鞏固父親的地位。”
“行至宋子縣時,術士王郎在邯鄲自稱漢成帝之子劉子輿而舉兵。”
“耿弇的隨從孫倉和衛包信以為真,于是投奔王郎。”
“不久,耿弇得知更始帝的行大司馬劉秀在盧奴縣。”
“于是匆忙北上拜見,隨后被劉秀任命為門下吏。”
“耿弇通過護軍朱祐請求返回上谷郡,調集軍隊,平定邯鄲叛亂。”
“此舉令劉秀認為其志向遠大而多次召見,加以恩慰。”
“耿弇也致信耿況,贊揚劉秀的胸懷和智謀,建議他盡早與劉秀會面。”
“更始二年正月,耿弇跟隨劉秀北上,抵達薊縣。”
“此時劉秀聽聞邯鄲王郎派兵來薊,于是打算向南撤退,并召集屬官進行討論。”
“耿弇提議調動漁陽和上谷兩地的上萬兵力進行抵擋,但其他將領對此不以為然。”
“與此同時,廣陽王劉嘉之子劉接在薊縣發動起義,導致城內混亂。”
“劉秀南逃,耿弇則獨自北逃到昌平縣,投奔其父耿況。”
“并力勸父親指派功曹寇恂與漁陽郡太守彭寵取得聯系,各自調動兩千騎兵和一千步兵。”
“耿弇聯合上谷長史景丹、功曹寇恂以及吳漢等率領的漁陽郡軍隊南下,沿途攻殺了王郎的大將、九卿、校尉等官員。”
“共計四百余人,平定了涿郡、中山郡、巨鹿郡等二十二個縣。”
“當兩郡兵馬在廣阿縣追上劉秀后,耿弇等人前去拜見,劉秀非常高興,任命耿弇為偏將軍。”
“隨后,耿弇等人仍領其兵,跟從劉秀在同年五月攻克邯鄲,誅殺王郎。”
“更始帝見劉秀威名日盛,于是封劉秀為蕭王,命劉秀罷兵,與屬將一同返回長安。”
“然而,在邯鄲宮內,耿弇建議劉秀不要罷兵,并請求回幽州征召精兵以實現大計。”
“劉秀欣然同意,授與耿弇大將軍之職,與吳漢北上征召幽州十郡兵馬。”
“耿弇返回上谷,逮捕并斬殺了更始帝任命的上谷太守韋順和漁陽太守蔡充,而吳漢也將幽州牧苗曾斬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