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知史歆曾為岑彭護軍,精通兵法,遂派吳漢領劉尚、臧宮等萬余人討之。”
“吳漢至武都,發廣漢、巴、蜀三郡兵圍成都,百余日后攻破城池,斬史歆等。”
“吳漢乘筏順江而下巴郡,楊偉、徐容等驚慌潰散,吳漢斬其渠帥二百余人,遷其黨與百家于南郡、長沙。”
“建武二十年,吳漢病危。”
“劉秀親臨看望,問吳漢有什么話交代。”
“吳漢回答臣愚昧無知,只愿陛下慎重不要輕易赦免罪犯而已。”
“等到去世,賜謚號忠侯。”
“發北軍五校、兵車、甲士為其送葬,形制禮儀如同西漢大將軍霍光的喪禮一樣。”
蘇軾:東漢的統一大業進入最后階段,蜀地割據政權的首領公孫述成了劉秀的最后一道難關。
他盤踞成都多年,憑借天險和十余萬大軍,硬生生頂住了漢軍的多次攻勢。
隨著吳漢接替陣亡的名將岑彭,率軍南下圍困成都,東漢的勝利似乎指日可待。
可吳漢接手后,戰局卻變得撲朔迷離。
圍城半年,進展緩慢,他竟然開始急了。
當光武帝劉秀一再叮囑別冒進、穩住陣腳的時候,吳漢卻分兵強攻。
結果被公孫述抓住機會迎頭痛擊,漢軍險些全軍覆沒。
說是險中求勝,其實更像是亂中取勝。
但最終成都還是被攻破,蜀地歸漢,吳漢立下了赫赫戰功。
戰爭初期,劉秀并非一開始就信任吳漢。
當時,他手下的名將岑彭剛剛陣亡,而其他將領要么病重、要么抽不開身,能堪大任的幾乎沒有。
吳漢雖然作風頑強、威望不低,但他的問題一大堆。
紀律渙散、脾氣暴躁,還有點貪功冒進的毛病。
可當時的劉秀別無選擇,只能硬著頭皮讓他出馬。
到了成都,吳漢的表現確實讓人捏了一把汗。
他圍城半年,卻遲遲拿不下成都,兵力和士氣都在消耗。
劉秀多次下詔,明確要求他堅壁清野、步步為營,可吳漢偏不聽,執意分兵冒險。
結果被公孫述抓住破綻,十倍于漢軍的蜀軍出城猛攻。
吳漢的部隊被圍,險些全軍覆沒。
按理說,這種低級錯誤放在任何一個將領身上,輕則撤職,重則問斬。
可吳漢卻硬是憑借頑強的毅力,從絕境中殺出一條血路。
他率部突圍,與副將劉尚合兵一處,反手一擊,竟然擊潰了蜀軍主力,成功扭轉戰局。
有人評價說,吳漢的勝利更像是瞎貓碰上死耗子。
但事實證明,他雖然打法粗暴,卻有一股不服輸的狠勁,能在絕境中穩住陣腳。
這種關鍵時刻不掉鏈子的能力,或許正是劉秀看重他的原因之一。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