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因段志病逝,馬援又直接統領段志的水師。
之后,大軍沿著南海前進,于第二年春到達浪泊上游;
與叛軍接戰,大敗叛軍,斬首數千人,投降者萬余人。
馬援追擊征側至禁溪,多次大敗征側,叛軍分散逃走。
建武十九年正月,馬援誅殺征側、征貳,將首級傳送至洛陽;
因功受封新息侯,賜食邑三千戶。
之后,馬援率軍繼續征剿征側余黨都羊等人,斬殺擒獲五千余叛軍。
至此,二征叛亂完全平定。
二征叛亂平定后,馬援上奏朝廷,因西于縣。
“馬援進軍沿途經過的每個郡縣,都為當地修建城郭,挖掘灌溉水渠,做了許多有益于當地民眾的事情。”
“因當地越人法律與漢朝法律有十余處相沖突,馬援又逐條向朝廷上奏說明。”
“馬援還向當地越人解釋法律,加以約束。”
“從此以后,南嶺駱越人按照馬援說明的法律治理當地。”
“劉秀因馬援平叛有功,賜給馬援兵車一乘,朝見時的地位僅次于九卿。”
“馬援征討交阯得勝后回軍,于建武二十年九月抵達京師。”
“一個月后,匈奴、烏桓侵犯扶風。”
“馬援以三輔受到襲擾、先帝陵園受到威脅之由,奏請皇帝出兵,劉秀準奏。”
“同年十二月,馬援便又率軍出征。”
“但因烏桓軍懼怕馬援,見到馬援后隨即撤兵,此戰馬援無功而返。”
“建武二十四年,武威將軍劉尚攻打武陵郡五溪蠻夷,全軍覆沒。”
“時年六十二歲的馬援請命出征。劉秀因憐惜馬援年老,沒有準奏。”
“但馬援再次上奏請戰,并在劉秀面前展示自己老當益壯。”
“于是,劉秀批準馬援帶軍征伐五溪蠻夷。”
“第二年春,漢軍進抵臨湘,正好碰上五溪蠻夷攻打縣城。”
“馬援指揮漢軍迎戰,大敗賊寇,斬殺擒獲二千余人,其余都四散而逃,進入深山竹林。”
“之后,漢軍繼續進軍。”
“馬援認為從壺頭山進軍雖路途崎嶇,但路程短、耗時少,且能控制咽喉要道;”
“從充縣進軍雖路途平坦,但路程長,耗時又耗錢。”
“所以馬援率軍從壺頭山進軍。但因山高水急,蠻夷死守隘口;”
“又恰逢暑熱天氣,軍士得疫病死者眾多,馬援也身染重病,于是漢軍被困。”
“不久,馬援病逝于軍中,享年六十三歲。”
“馬援與梁松的父親梁統是故友,認為自己的輩分比梁松高,不必要因為梁松是駙馬,身份尊貴,而用平輩間的禮儀對待他。”
“梁松因此對馬援不滿。之后,梁松與越騎司馬杜保交往甚密。”
“因杜保被人指控行為不端而被牽連,梁松被劉秀問責。”
“劉秀用馬援給侄子寫信告誡他們不應該與杜保結交之事來斥責梁松。梁松因此對馬援更加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