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同年十二月,朝廷下詔嘉獎鄧艾平定巴蜀,擢升鄧艾為太尉,增加封邑二萬戶。
封他的兩個兒子為亭侯,各賜封邑一千戶。
鄧艾寫信給司馬昭,表示滅蜀之后理應乘勝進攻孫吳,橫掃江南;
但是大舉用兵之后,將士疲勞,不能馬上動兵,暫緩圖之;
建議在益州留下四萬士兵煮鹽煉鐵,建造舟船,為日后討伐孫吳做準備。
他又在信中提出封劉禪為扶風郡王,以董卓早先修筑的郿塢作為劉禪的王宮;
以此來彰顯朝廷對歸順者的恩寵,孫吳君臣得知后,必然望風而降。
司馬昭得信后,立即讓監軍衛瓘告誡鄧艾,他所有的建議都應等待朝廷批復,不得擅自實施。
鄧艾于是又寫信給司馬昭,表示自己受命征討,蜀國君臣投降,自己以皇帝名義授予蜀國君臣官職,以安撫剛歸附的人,合乎時宜。
蜀國君臣及百姓都已經歸順,其疆域廣大,南到南海,西接孫吳,應當早日安定局面。
如果等待朝廷批復,路途遙遠,必然耗費時間。
同僚鐘會、胡烈、師纂等人都相繼報告鄧艾所作所為,認為他違抗命令,反叛的征兆已經形成。
咸熙元年正月,朝廷下詔用囚車將鄧艾押回京城。
司馬昭擔心鄧艾不從,又下令鐘會進兵成都。
鐘會派遣衛瓘先行前往成都,收監鄧艾;
衛瓘達到成都后,先拿出詔書安定鄧艾統率的將士;
然后率兵直入鄧艾的住處,將鄧艾父子囚禁關押。
鐘會率領大軍進駐成都,先派人將鄧艾押送回京城,然后舉兵反叛。
因事情敗露,鐘會死于亂兵;鄧艾的部下將士追上鄧艾的囚車,將他接回。
衛瓘派田續等將領帶兵阻截鄧艾,在綿竹縣將鄧艾斬首,其子鄧忠也被殺;
鄧艾在京城洛陽的其他兒子被處死;他的妻子及幸存的兒子、孫子被流放到西城縣。
泰始元年,晉朝建立,晉武帝司馬炎下詔,準許鄧艾的家人從流放地返回家鄉。
泰始三年,議郎段灼上疏為鄧艾申訴,認為鄧艾忠心耿耿卻背上反叛的罪名,平定巴蜀反遭誅滅的災禍;
當初鄧艾在成都封賞蜀國君臣,安定秩序,究其本心并非謀逆;
鐘會嫉妒鄧艾的威名,才會捏造罪名污蔑其謀反,以致鄧艾被冤殺。
如今皇帝仁德,理應下詔為鄧艾平反。
泰始九年,晉武帝下詔為鄧艾平反,肯定了他的功勛,又任命鄧艾的嫡孫鄧朗為郎中。
鄧艾勇謀兼備,善于用兵,魏帝曹髦在詔書中稱他籌劃有方,為臣忠誠,克敵勇猛。
鄧艾滅蜀后,魏末帝曹奐在詔書中將他與白起、韓信、周亞夫等名將相提并論,稱贊他平定巴蜀的功勞。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